英汉习语的文化异同比较研究_

  摘要:本文概括了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并探讨了英汉习语折射出的文化相似性和相异性。   关键词:习语 对应关系 文化相似性 文化相异性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能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化,而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更能典型地反映出不同语言的文化异同。
  习语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产物,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一方面,英汉两个民族的生存环境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区别、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不同都使得大量的英汉习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语言构成、表达习惯和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以及整个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共性使得部分习语表现出相似的语言构成和文化特征。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人们对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异同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很多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性的研究,但是对于英汉习语的文化相似性的研究却不多。史湘君在《从英汉成语对照看中英文化之异同》中只是比较了英汉习语来源的相似之处;龙江华在《文化比较及习语翻译》中也仅是寥寥数语提及有些习语体现了英汉民族相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将探讨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类型,并详细解读英汉习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相似性和相异性。
  
  一、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类型
  
  英汉习语在形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从英汉习语的意义和表现形式是否一致以及语义和形象是否相似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分为以下四种:形同义同、义同形不同、形同义不同和形不同义不同。
  
  (一)形同义同
  这类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一致,在语义、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相对应。也就是说,这类习语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而且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比喻形象。例如: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Still water run deep. 静水流深
  A good anvil does not fear the hammer. 好砧不怕锤打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 趁热打铁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水滴石穿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Add fuel to the flames 火上加油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
  To know something like the palm of one’s hand 了如指掌
  A ray of hope 一线希望
  To go through water and fire 赴汤蹈火
  
  (二)义同形不同
  这类习语修辞手法和文化形象各异,但表达的意义一致或相近,例如: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Best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Let sleeping dogs lie. 莫惹是非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A wonder lasts but nine days. 昙花一现
  bark up the wrong tree 捕风捉影;错怪
  plentiful as black berries 多如牛毛
  a piece of cake 小菜一碟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s 本末倒置
  
  (三)形同义不同
  这类习语形式上有些相同之处,但是其表达意义和文化内涵迥然不同,往往是“形象酷似、貌合神离”。例如:
  Child’s play 英文指的是“非常容易做的事情”或“不太重要的事情”;汉语的“儿戏”指的是“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任、不认真”。
  Eat one’s words 英文指的是“收回说过的话,承认自己说错了话”,并带有“羞愧地、不光彩地认错”的感情色彩;汉语的“食言”指的是一个人“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不履行诺言”。
  Pull someone’s leg 英文指的是“和人开玩笑,戏弄某人”;汉语“拉后腿”指的是“阻挠他人或牵制别人的行动”。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 英文“旧瓶装新酒”指的是“两种事物格格不入、互不协调”,“旧形式适应不了新内容”;汉语指的是“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
  Lock 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英文指的是“事后弥补为时已晚”,大致相当于汉语的“贼走关门”强调的是“迟了”;汉语的“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强调的是“未晚”。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英文用来形容“看到或听到某种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与恐惧,使人毛骨悚然”;汉语的“令人发指”用来形容“看到或听到某种暴行等而十分气愤”。
  A walking skeleton 英文用来形容一个人骨瘦如柴;汉语的“行尸走肉”比喻徒具形骸、无所用心的寄生者。
  
  (四)形不同义不同
  这类习语不论是字面意义、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不对应,相去甚远。例如: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英文指的是“采取驼鸟政策”,“闭眼不看或不去了解某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事情”;汉语的“掩耳盗铃”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
  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 英文表达了人们对最长一天的厌倦,希望这一天早点结束,含解脱之意;汉语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表达了对人们不可能永远欢聚的惋惜之意。
  New broom sweep clean 英文侧重于“除旧革新”;汉语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强调“新官刚上任时的热情”。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相似性
  
  前文提到英汉习语的形成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共存于这个物质世界,因此,任何民族,其本身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包括生态环境、四季轮回、气候变化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性,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也极具相似性,这些共性造成了英汉习语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相似性。
  
  (一)来源的相似性
  习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是普通老百姓在生活劳动中创造而成。很多习语都是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劳动人民用来总结经验抒发感受的行话,逐渐变成家喻户晓的定型习语。英汉语言中都有很多跟职业有关的习语,像农民、渔民、水手、士兵、家庭主妇等角色都创作了很多运用广泛的习语,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别班门弄斧)、to wipe the floor with sb.(把某人打得打败)、to skat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to steer according to the wind(见风使舵)、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等等。
  
  (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相似性
  不同文化赋予各个民族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化形象都有不同具体的表现,但是,其精髓都体现了相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英汉民族一些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相似,都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目标和信念的向往和追求。英汉习语中不乏“与人为善”的习语,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己所不欲,勿施于人)、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好有好报)、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善始者善终)、Let bygones be bygones(既往不咎)等;也有很多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勇进、刚毅艰卓的开拓精神和先驱气概,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Nothing ventures,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另外,A candle lights others and consumes itself(蜡烛照亮别人,却毁灭了自己)、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君子之交淡如水)、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Let us eat,drink and be merry(今朝有酒今朝醉)、Woman’s place is in the home(女子无才便是德)、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等等都体现了英汉民族相似的道德观、伦理观、友谊观和婚姻观。
  
  (三)生活经验的相似性
  英汉民族在多年的劳动、学习和生活中累积并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Caution is the parent of safety(小心驶得万年船)、Diamond cuts diamond(强中自有强中手)、It’s the unexpected that always happen(天有不测风云)、Now or never(机不可失,时不再来)、Bad news has wings(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A straight foot is not afraid of a crooked shoe(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子斜)、A man can do no more than he can(凡事都应量力而行)等。
  可见,英汉习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共性,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进,这些共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三、英汉习语的文化相异性
  
  前文提到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英汉习语所表现的文化相异性也非常显著,具体如下:
  
  (一)历史文化差异
  很多英汉习语反映出英汉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传说、寓言神话等等。有些英汉习语表达的含义相同,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却不同,例如,burn one’s boat源于凯撒大帝渡过庐比根河之后下令焚船,以表不获胜毋宁死的决心;“破釜沉舟”源自项羽渡河之后,命部下砸碎做饭的锅、凿穿渡河的船,以表有进无退、志在必胜的决心。To meet one’s waterloo源自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遇到惨败,表示“受到沉重的打击”;“一败涂地”源自《史记・高祖本记》意为“一旦失败,就要肝脑涂于地上”,后用来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同的历史文化影响下,更多的英汉习语在表达上存在巨大差异。例如,英语中有to eat one’s crow(被迫认错)、Columbus’s egg(万事开头难)、sour grape(聊以自慰)、the touch of Midas(点金术)、Achille’s heel(唯一的致命弱点)、the lion’s share(最大的份额)等等,汉语中有“卧薪尝胆”、“请君入瓮”、“完璧归赵”、“图穷匕首见”、“乐不思蜀”、“画龙点睛”、“刻舟求剑”、“管鲍之交”等等。
  
  (二)宗教信仰差异
  英汉习语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英语中大量的习语源于《圣经》,与基督教有关,如go to the church(做礼拜、结婚)、God bless you(愿主保佑)、Noah’s ark(诺亚方舟,意为避难所)、scapegoat(替罪羊)、a Juda’s kiss(犹大之吻、口蜜腹剑)、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David and Goliath(弱小者取胜)、David and Jonathan(管鲍之交)、the seventh heaven of delight(七重天、极乐)等等。汉语中大量的习语源于《佛经》,与佛教有关,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借花献佛”、“脱胎换骨”、“无事不登三宝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等。
  
  (三)风俗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反映了英汉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比如,在饮食习俗上,英语中有bread and cheese(粗茶淡饭)、butter and bread(基本生活所需、生计)in the soup(陷入麻烦)、a tough nut to crack(难对付的问题)、a pie in the sky(虚幻的美景、不能兑现的承诺)等等,汉语中有“生米煮成熟饭”、“小葱拌豆腐”、“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等等。又如,龙dragon在英语中是贬义,a dragon year意为灾年,the old dragon指恶魔;而在汉语中,“龙”是吉祥、尊严的象征,像“龙腾虎跃”、“龙飞凤舞”、“望子成龙”都含有褒义。猫cat在英语中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而在汉语中,中国人用“馋猫”比喻人贪嘴,表示亲昵。再如,英语中有black and blue,汉语中却是“青一块紫一块”;英语中有green-eyed,汉语中却是眼红;英语中有blue jokes、blue films,汉语中却是“黄色笑话”、“黄色电影”;英语中有black in the face,汉语中却是“脸色铁青”等等。这些都反映了英汉民族在生活习惯、习俗理念等方面的不同的风俗文化。
  综上所述,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可以归类为四种:形同义同、义同形不同、形同义不同和形不同义不同。英汉习语折射出的文化相似性和相异性,展示了文明社会的文化共性和民族文化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史式.汉语成语研究[A].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陈冠商,唐振邦,王楫.英语背诵文选[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郁福敏,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5]史湘君.从英汉成语对照看中英文化之异同[J].河南: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6]龙江华.文化比较及习语翻译[J].湖北: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推荐访问:异同 英汉 习语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