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讲求效果,深化学习方式变革】

  摘要:提出要统筹兼顾,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统筹各学段、各单元的学习方式,实行各种学习方式的最佳结合;要注重实际效果,兼顾复习迎考;在课堂教学中要抓好整合环节,不能摆花架子、走形式。
  关键词: 优化学习方式;统筹兼顾;教学效果;整合环节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优化学习方式,已经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也逐步被大家了解。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究竟做得怎样?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如何避免和纠正偏差,继续深入地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实际效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研究,现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讨论。
  
  1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要深化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坚持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方式。对此,有人认为现在大家都知道要转变学习方式,开课时都积极组织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实际上,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多”。例如,不少教师忽略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的,只在公开课上转变学习方式,不重视日常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的教师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有固定的模式:就是课堂上首先用投影和实物来设置有关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或讨论;接着小组代表汇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至于学习的实际效果,则无须多顾虑,大不了以后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补课,明知效果不好也要“装模作样”;还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显得活跃,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降低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低龄化。在实践中还出现了课时不足、学习质量下降、学生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转变学习方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2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表面化,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果
  
  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转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创新、如何生存的本领,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转变学习方式表面化、形式化、庸俗化,不顾实际效果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因为学不到多少东西而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也会严重阻碍课程改革深入开展。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固然重要,学习的结果同样重要,不讲究结果的过程是虚假的、无效的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探究过程并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后,才能说学生进行了有效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决不是降低质量要求,降低质量要求决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顾实际效果决不是“实施素质教育”。
  从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实际出发,设置略高于学生已有水平的任务,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切实地得到完善和提高,才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做法。
  例如,《原电池》是上海新教材第6章“剖析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中的一节。由于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基础比较浅,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等知识要到第8章才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时会遇到困难。新教材中本节课的目的是要学生体验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对有关问题的兴趣,能运用原电池的知识于生活和实践,这跟以前的教材是不同的。如果简单地搬用以前的教案,势必增加学习难度,难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之前,需要先做好基础知识铺垫,注意提出问题的适宜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锁定探究的方向、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放”和“收”的尺度,恰当地发挥引领作用。
  
  3 必须统筹规划,优化学习方式
  
  3.1 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发展个性。学习方式的优化是以学生将来能有效地自主学习、创新,即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的,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一种学习模式。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探索、实践,需要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
  例如,FeBr2与Cl2的反应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以往这个知识点在高三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出现,要给出常见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顺序,然后从离子方程式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氧化还原计算(讨论型计算)多方面来拓展。反思传统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于枯燥的记忆十分反感,即使勉强记住,在应用的时候也不灵活,容易遗忘。在新课程实施时,教师将FeBr2与Cl2的反应作为一个探究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课前先给出任务,让学生自由讨论后提交自己的方案,教师拿到方案后进行认真的分析,将其归纳分类后,查找有关资料,重新整理教学设计。在课堂上通过实验验证、比较和评价不同方案,使同学体会到排除Br- 与Fe2+相互干扰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讨论后调整思路,得出新的实验方案和结论:
  Br2微溶于水、易溶于CCl4等有机溶剂,在近似无色的FeBr2溶液中,先加入CCl4溶剂,再逐滴加入氯水,并不断振荡,溶液颜色逐渐变深, CCl4溶剂不显色,说明开始Br-并没有被氧化,取上层溶液加入KSCN,显血红色,说明Fe2+已开始被氧化为Fe3+。随着氯水的逐滴加入,并不断振荡,可看到CCl4层(下层)颜色逐渐变成棕红色。
  
  在这节课中,通过探究实验,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新课堂中的体验经过反思之后,会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打破已有的教学习惯。勇于在课堂中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可以使教师渐渐养成乐于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教学习惯,如果能不断将实际实施的教学方案与原有的、经验中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改进,反思,一定会迅速成长为熟练驾驭新课程理念课堂的创新型教师。
  
  3.2 要统筹各学段、各单元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更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联系实际,以生活、社会中的重要问题为题材组织课题式教学,打破学科的逻辑体系,将知识点散落在各单元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需要,来统筹各学段、各单元的学习方式,要坚定地拒绝“一步到位”的做法,不能一下就将学习难度提高到高考水平,应深入领会新教材的编写用意,顺势而为,逐步提高。在低年级学生的知识还不足以全面地解释一个实验现象的时候,就让学生以通过观察形成感性认识为主,以后再逐步深化、提高和系统化,不能一蹴而就。
  例如,关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在课改教材“2.1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和“8.4电解质溶液在通电情况下的变化”中出现了两次。仔细体会编者的用意不难看出,该实验在高一出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如何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学生关于化学键以及电解质溶液的一些知识还不了解,如果在高一就将该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显然难度过高,不合时宜。高二再次出现该实验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将该内容作为探究学习的题材,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习对电极过程作微观分析,培养他们微观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就“水到渠成”,比较适宜。
  可见,探究学习的题材要统筹兼顾,整体设计,精心选择。探究教学要少而精,将大课题和小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举一反三,不盲目追求探究的数量和形式,这样才能解决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 要兼顾复习考试,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在课改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考试不取消就不可能完全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其实,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水平,把握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够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转变学习方式与考试成绩不应该是矛盾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增强对问题的理解、解决能力,理应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反思。首先,教师在考试命题时是否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是否遵从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到了教学的渐进性,去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思维的试题,而不是导向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高考试卷剪剪贴贴,一步到位。
  其次,在教学中要兼顾复习迎考,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优化学习方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高三老师顾虑最多。因为面临高考,多数教师认为高三时间紧、知识量大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高三教学真的不能优化学习方式吗?对此,我们特别在高三进行尝试:根据教学进度,在高三复习《定量实验方案设计和分析》的内容时,将测定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作为研究的课题。化学上定量测定杂质有三类方法(重量法、滴定法、体积法),用一节课时间将分析实验原理、设计讨论方案、动手实验等内容一一完成是不可能的。经过研究,我们决定把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关系放在课前解决,把重点放在重量法的讨论上,在弄清楚原理的前提下,让学生提出初步的实验方案。经过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分析,发现学生的一些思路(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是教师以前忽略的,于是教师放弃了自己以往惯用的实验方案,真正地利用学生的方案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三套方案,让学生说明设计思路,追问具体细节、剖析深层原因、让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看法,把一些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逐渐展现出来。
  下面是学生的一个方案,现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上课时先进行教学铺垫,使学生了解此方案的实质是用沉淀剂将可溶性CO32-转为CaCO3沉淀;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任何增加或减少CO32-的量的因素都会扩大实验误差。在分析方案时引导学生重点对沉淀剂的选择、如何证明CO32-沉淀完全、如何证明沉淀已烘干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使用不同药品和实验步骤的相似设计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评价中得出定量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经济性),并把这些原则应用于后面的分析中。
  学习方式的优化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而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有必要根据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学习行为。在本专题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通过传统的学习方式了解了定量实验的原理,又通过探究实验体会到了设计探究实验的原则,两者互相促进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薄弱,会成为转变学习方式的障碍。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虽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但对外部条件要求较低,占用的时间较少。一些孤立的化学事实、抽象的概念和化学符号等采用接受的学习方式效率可能会更高。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不能不顾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一味地强调“自主”“探究”“合作”。要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长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方式的优化。在教学时选择适当的内容用接受方式来学习,节省下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必要的直接经验,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4要抓好整合环节
  在课堂中要既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方法又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需要在教学中抓好整合环节。教学中的整合环节能帮助学生将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方法在新的水平上系统化、整体化,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
  在采用探究学习方式时,整合工作尤其重要。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了很多探究活动,课堂气氛也很好,可是学生就是不会做题、考不出好成绩,其常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课堂中的整合环节,没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梳理、反思。如果在每节课结束前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联系、整合,梳理思路,不但能使学生在“热闹”之余更好地体会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有利于他们学会如何应用知识。
  例如,在我们的试验中,教师在进行《葡萄糖》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葡萄糖的化学性质,在最后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教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的?
  (2)我们是怎样确定葡萄糖分子的结构的?
  (3)根据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可以推测它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特点?怎样证明?
  (4)你能熟练地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吗?
  (5)除了学到了关于葡萄糖的知识外,你还学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提出会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方法和知识的理解,使思维更有条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结构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知识形成网络,牢固地掌握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06年1月9日.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OL].新华网,2006年3月21日.
  [3]姚淑霞 吴俊明.在复习课中优化学习方式的尝试和讨论.化学教学,2006年第8期,第17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统筹兼顾 讲求 深化 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