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历史新课改感悟:新课改感悟

  摘 要: 历史新课改实施首先要从教师做起:研读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深化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历史新课改 教师 综合素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国际改革浪潮的涌动,我国紧跟步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21世纪,教育部颁布了新课程标准,2004年9月,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投入使用。我亲历了2005年始江苏历史新课程改革从高一到高三的两轮实施,回顾几年的经验教训,感悟到:新课程涉及的大量新知识需要教师及时充电,许多新理念与新策略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揣摩、消化与吸收。[1]因此,要实施好历史新课改,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有一些感悟,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改精神,更新并应用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教师是新课程的接受者、操作者和控制者”,作为新课改实施的主导者―教师首先就应该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是衡量历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不研读新课程标准,就无法理解新课改精神;不理解新课改精神,就难以更新并应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更新并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因此,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是新课改实施的第一步,否则实施无从谈起。特别是老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历史知识,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习惯,一时难以革新,所以更要“洗脑”,从此做起。
  二、深化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
  现代教育理论早就提出通才教育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有一种危机感。以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要有一桶水。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知识体系、史学观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丰富的新教材内容,浩瀚的相关史料,科学的新课改理念,都要求教师了解其他自然学科的一些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学常识,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功底,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新课改实施的必要基础。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活水。
  那么怎样充实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学者赵亚夫博士认为,第一步,熟读一部通史著作。比如白寿彝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第二步,读些文化史和思想史。第三步,掌握目录学和史学研究的基本知识。第四步,读通一两本古文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一是为了体会是学的研究经验;其二是为了求得扎实的自我认识。历史教师的专业修养,说到底是要培养些研究历史的本领,积累些史研的心得。[2]教师作为新课改实施的主导者,有必要首先吃透新教材,因为新教材是新课改实施的主要载体。新课标只有一个,据此编写的教材却有不同版本,教师要全面拥有,综合提炼,择优而取。除了必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教师还要研究学习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制作优质课件。还要及时了解时政要闻,将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连,以便激活历史,让历史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历史责任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新课改的实施中高屋建瓴,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得心应手,灵活多变。
  三、树立正确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学科的特征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历史学科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历史教师对史学成果(比如教材)进行选择、加工和消化,然后把他们所理解的历史传递给学生,不能没有史德――教育责任的担当感。[3]教师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历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在教学历史知识的时候,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当然,单靠传递书本知识和直白地说教是软弱无力的,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要引导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逐渐领悟,形成自主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不同的视角,特定的时代背景,尽量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对相关的历史进行对比探究,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现规律,进而有所感悟。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学习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后,及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我国的民主政治相比较;在学到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及时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西方的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行综合比较,并提供相关的确凿的史料,让学生思考分析探讨,最终引导学生感悟出:任何一种制度,任何一种政策,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完善。人也是这样,人无完人,要扬长避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才能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道德修养,要有爱心耐心恒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要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中学生的向师性极强,所以历史教师的人格力量,无疑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因此,历史教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外,还要做到举止端庄、言语文雅、谦虚有礼,在此基础上在更多方面给学生以积极影响。[4]新课改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素质不同、个性不同,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爱每一个人,发掘他们的长处,加以发挥,尽其才而成长,既要培优也要补差。
  新课改的实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会一蹴而就,它也有一定的过渡性。市历史教研室陈伟国主任指出制约新课改的因素有:各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的落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现行的高考制度,等等。因此,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与恒心,不可操之过急。例如,新课改否定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以主动接受和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开始组织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学生很不习惯,甚至感到好笑,有的学生还趁机捣乱;很为难,不知如何着手;缺乏必要的资源;不积极行动,不会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会或不愿相互交流探究,最后新学习方式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浪费了时间。这时,教师不能灰心,要坚持,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精心设计选题,循循善诱。可以列出提纲、提示思路、提供示范、提供相关资料、多鼓励、多启发、亲身参与,让优等生和学困生、男女生、爱说话和不爱说话的学生、胆大的和胆小的学生有效的组合,慢慢的,学生就会适应,逐渐养成乐于并敢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调皮生的聪明劲转到学习上,反应慢的找到思路,建立起自信。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这时的教师应当放弃权威观念,采取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与思考,不要怕露短与出错。只有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学生才会消除畏惧心理,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从而释放出自己的个性,不时闪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师生之间也才能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学知识、共享智慧、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5]
  历史教育要不断深化,新课改要成功实施,首要措施与前提是要从教师做起,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煜.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1,前言.
  [2]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343.
  [3]陈辉,邹章明.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养成初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9.11.10:37.
  [4]陈辉,邹章明.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养成初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9.11.10:36.
  [5]孙曙光.不信东风唤不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9.11.10:21.

推荐访问:新课改 感悟 实施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