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比较与思考 关于财政学对象的思考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了整个图书馆学的研究历程。自德国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于1807年在其著作《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中第一次提出“图书馆学”以来,图书馆学研究者就开始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进行不懈的探索。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徐引篪、霍国庆、吴慰慈、王子舟等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认识过程进行了相似或相近的表述,最后都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提出了新颖观点,这对我国图书馆界是一大贡献,使图书馆研究者拓宽了思路,引领后来者对图书馆学不断研究、不断探索。
  1.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体系及其过程
  在徐引篪、霍国庆合著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一书中,他们把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1.1第一阶段
  表象的、具体的认识阶段。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整理说”(德国的施莱廷格)、“技术说”(德国的艾伯特、美国的杜威)和“管理说”(英国的帕尼兹、爱德华兹、哈里森、宾汉姆)。
  1.2第二阶段
  整体的、抽象的认识阶段。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社会说”(苏俄的列宁、美国的巴特勒、印度的阮冈纳赞、德国的卡尔斯泰特、中国台湾的王振鹄)、“要素说”(中国的杜定友“三要素说”、刘国钧的“四要素说”以及后来的“五要素说”)。
  1.3第三阶段
   本质的、规律的认识阶段。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交流说”(美国的谢拉、苏联的丘巴梁)、“新技术说”(美国的兰开斯特)、“矛盾说”(中国的黄宗忠)。
  1.4第四阶段
   深入的、整合的认识阶段。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资源说”(美国的切尼克)。
   徐引篪、霍国庆认为“资源说”是一种高级的理论形态,内含着各种不同层次观点的合理要素,不排斥这些观点,也不能取代这些观点,但又是最接近图书馆本质的观点。他们均赞同“资源说”,以此提出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体系及其过程”这一观点。
  2.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知识集合
  王子舟在其著作《图书馆学基础教程》中,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2.1整理总和说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莱布尼兹、施莱廷格和艾伯特、丹麦的莫尔贝希、英国的帕尼兹等。
  “整理总和说”的提出,反映出西方近代图书馆工作已趋于复杂化、精细化、系统化,图书整理中的知识、技术含量愈来愈高,不设专门学问便无从下手。“整理总和说”最早为图书馆学设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它为图书馆学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它将图书馆学的内容表述成“知识、技术的总和”,形成了后世图书馆学研究理论与应用并重范式的先声。“整理总和说”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界说,源于图书整理实践活动,属经验的总结,尚处于现象描述的认识阶段。
  2.2图书馆管理说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艾伯特、法国的海塞、英国的爱德华兹、美国的杜威、中国的李小缘和刘国钧等。
  “图书馆管理说”扩大了以往图书馆学的研究范畴。“图书馆管理说”将研究重心从图书整理转向图书馆管理,实现了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第一次转变。这种转变对于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发展以及对于图书馆工作的职业化,都起到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2.3图书馆事业说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刘国钧(要素说)、黄宗忠(矛盾说、规律说)、沈继武(活动说)等。
  在20世纪后半叶,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阐释,“图书馆事业说”在我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至今尚为一种主流意识。“图书馆事业说”不但拓展出图书馆学研究的宏观领域,而且也因其开始关注图书馆事业与社会的各种复杂联系,为图书馆学研究增加了深度与广度。“图书馆事业说”包容了“矛盾说”“规律说”“活动说”等诸多观点,这些观点都具有“本土”特色,它们都表现出了中国图书馆学者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
  2.4知识交流说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谢拉、日本的椎名六郎、苏联的丘巴梁、中国的周文骏和宓浩等。
  “知识交流说”在理论形态上自称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它是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一种新解。“知识交流说”摆脱了从图书馆实体出发确定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方式,致力于抽象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这对打破传统图书馆学研究封闭的思维模式,推动本学科科学化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5信息资源说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切尼克、中国的徐引篪和霍国庆等。
  “信息资源说”将图书馆视为动态的、有机的信息资源体系,合理地继承了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是个发展着的有机体”的观点。“信息资源说”力图揭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本质,这对我们认识图书馆以及发展图书馆学都有重要意义。“信息资源说”融合了系统论的思想,将图书馆学的内容拓展到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资源领域,反映出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
  2.6知识组织说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布利斯和布鲁克斯、印度的塞恩、美国的德本斯、中国的马费成和蒋永福等。
  “知识组织说”的提出,顺应了网络时代知识管理的需求。它成长于以往图书情报理论之中,文献分类理论、情报组织理论、知识交流理论是其三大来源。“知识组织说”从宏观上揭示出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准确说明了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成为转移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重要推力。“知识组织说”在肯定传统图书馆学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方法的同时,还探讨了以知识内容为基础进行逻辑分析的知识组织方法(如“认知地图”的建立),为图书馆学提供了向纵深发展的广阔空间。
  王子舟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知识集合。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人类获取的知识主要来自客观知识世界。二是知识集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最后,他将图书馆学定义为“图书馆学是研究如何将知识组成知识集合并为人们所使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3.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
  吴慰慈在《图书馆学基础》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3.1第一阶段
   图书馆现象与图书馆工作描述阶段,代表性的观点有“整理说”(施莱廷格)、“技术说”(艾伯特、莫尔贝希、杜威)、“管理说”(帕尼兹、爱德华兹)。
  3.2第二阶段
   对图书馆进行整体的宏观考察阶段,代表性的观点有“社会说”(巴特勒、杜定友)、“要素说”(陶述先、杜定友、刘国钧)、“知识社会说”(卡尔斯泰特、阮冈纳赞)、“矛盾说”(黄宗忠)和“规律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3.3第三阶段
   将信息交流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代表性的观点有“交流说”(谢拉、丘巴梁)、“文献交流说”(周文骏)、“知识交流说”(宓浩)、“文献信息交流说”(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
  3.4第四阶段
   将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代表性的观点有“信息资源说”(切尼克、徐引篪、霍国庆)。
  吴慰慈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考虑的因素主要基于以下四点:一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与学科名称相一致。二是图书馆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因而对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必须是开放的。三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围绕图书馆这一专门的社会机构展开的,因而存在一些局限性。四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不能等同于图书馆学的任务。
  4.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比较与思考
  4.1思考一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无时无刻地充斥着我们每一个角落,图书馆作为人类学习的殿堂,它内部所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即是纸质的和非纸质的综合体,又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综合体。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体系及其过程,这一观点中的信息资源体系所涵盖的范围太过于广泛,目标不够明确。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及其过程更为合适。
  4.2思考二
   我国图书馆学者对图书馆界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图书馆要素说。不论是三要素、四要素还是五要素,图书馆要素无非就是读者(想要学习的人)、图书(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人(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馆设备和建筑这四个,图书馆事业也就是这四个要素的综合体。在图书馆这个建筑内,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和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和图书馆设备为每个想学习的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这四个要素这一提法比较明确一些。
   (作者单位 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

推荐访问:图书馆学 研究对象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