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本教育中的“有为”与“无为”|有为教育

  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自己和学生,而不是把课堂完全给学生,教师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要构建好一个好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来唱戏,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紧要处扶学生一把,关键是尺度、对象和时候,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生本 教师 作用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研究的的课题,其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是我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该课题所蕴涵的新的教学理念和呈现新的教学方式令我颇有感触,让我茅塞顿开,给我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正如有人所说的: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脆弱,但我们能够思索,能够选择。在生本教育学习、体验与实践中,最让我注意的问题是在强调以生为本的状况下,教师到底是起什么作用,“无为而为,教少学多”,“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生本教育主张在强调全面依靠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教师作用应当发挥变得更为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诚然如此,但在一些研究课、汇报课的听课中我却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属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内容,无论年级的高低,几乎看不到教师的指导、点拨,统统都安排让学生去观察、去呈现、去操作、去探究、去合作学习,这样的做法会不会是形式主义?‘学生自主学习’是否是了变相‘放任自流’的现象?有的学生用一种很笨的方法‘自主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获不大,自主学习应是一种理性的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种‘自发的学习’。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许多时候演变成了无效讨论。合作的目的是‘1+1>2’,若个人学习效率比一起学习高,为何要与人合作?那么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状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能够真正得体现,教师应该如何无为?教师如何“导”?导到何种程度?
  我觉得开展生本教育要正确认识教师的指导作用,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许多应该否定的东西,这在“素质教育”的征讨中已昭示天下,自不待言。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却不得不尴尬的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理性上完全认同现行的素质教育,但在现实中却难以摆脱传统教学,这是怎么一回事?想一想,传统教学若是一无是处,早就被淘汰了,不可能会流传于古今中外这么久,我认为,除了我们教育习惯积习难改,应试教育目标左右之外,应审视一下“传统教学”本身,应该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有没有想到,一些做法恰恰把教学传统中最好的东西忽视了。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要说前者,就连后者对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那么什么叫“指导”?顾名思义,就是指点、引导。引导的特点,就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我们有人把它称之为启发式教育,其实我个人认为:教无定法,好多东西不能够归宗分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遇到了困难,产生了问题,或即将、可能迷失方向,教师这时就要引导出正确的方向,指点出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是很有必要的。
  郭教授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类比到教育上来,抛秧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却带来了丰收,因为抛秧保护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和自然意志,为秧苗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使秧苗长根、分蘖欢快自由地生长,当然就能获得丰收。反之,拔秧伤害了秧苗的根系,插秧限制了秧苗的生长空间,使秧苗不能自由地生长…抛秧的启示,使老师能尊重人的自然,让学生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使我们知道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只有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自主学习,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奇迹”一定会产生。这些都是生本教育的精髓所在,但我们应该同时也知道,抛秧之后农民们还要拣秧,把没有立好的的秧一株株插好,空的地方还要补上,同样在生本教育中间我觉得有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接受性学习”,生本教育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于“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的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有如在商言商,作为语文老师我举语文为例,小学语文教学,属于一种基础性教学,低年级学生处于一种认知的启蒙阶段,他们所学知识、理解能力都有限,不少东西都在“培养”之中。他们在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上还需要教师的指点、引导、点拨,我们在呵护他们的“闻到太阳的味道”的同时,教师要搀着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海洋中汲取方法、经验,掌握本领。以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的朗读为例,他们有的刚开始接触学习汉字,有的也经历不到两年;从生理角度上讲,他们以形象思维发展为主,记忆力高于理解能力,汉字的书写完全在于读临摹、仿写的基础上去完成;朗读也是从模仿为主,通过指导、感悟,努力把课文读好。因此,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掌握字形,记住字形的方法,学会如何工整、美观地写好汉字,学会积累并使用词语,并学会如何去读好课文,也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他们正如刚下地开始学走路的小孩,如果这时教师让他们路还没走稳,没走好,就教他们学跑,摒弃教师的指导,一味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的发展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
  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各自认识水平、理解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是各不相同的,职校学生更为如此,文化基础的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愚公能够移山,但那是寓言,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合作、探究等形式外,有些地方仍需要教师的教导,在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有些学生,平时的语感较差,领悟情感的技能差,因此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感情朗读难以实现。这时,教师就应作适当的指导,可以让读得好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也可以教师作适当的范读,有针对性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实践中我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我觉得用生本教育理念来评价教师的一堂课,不是看教师传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也不是光看学生在呈现,看表面形式的东西,而是要看这堂课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是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生是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一句话,就是要看教师是否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课堂的主人是不是学生。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精湛的教学艺术,组织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紧要处扶学生一把,在学生能动创造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实现自主发展。
  那种宏观的场合下去高谈阔论“以生为本”,或简单的把课文交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够真正地解决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有哪些呢?生本教育怎样真正得以落实?老师大体上要做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多方位的。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感情
  
  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曾经有些班级的学生误认为这是教师的软懦,不够严肃――不够“恶”,这恐怕因为是学生特殊的缘故吧!)。教师上课的语言、动作、神态不但要亲要严,更要有感染力、号召力,既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又能激励每位学生克服和战胜困难,使后进生也能紧张而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内外,教师要多与每位学生交流、谈心,特别是每阶段出现的“后进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要积极给他们营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保护,自信心得到恢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均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感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切忌粗暴地对待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后进生和职校生。
  
  二、创设学习情境
  
  郭教授把教师喻为产婆,学生为产妇,那么,医院、产房环境以及产婆形象应该也是很重要的,古话有说: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帮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是教师激昂的语言、娓娓动听的小故事、一段美妙的乐曲、一段录像等,使学生一下进入情境,很快入境学习。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我们就已经上成功了一半。我在开讲《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曾经用过朱元璋对待幼时放牛朋友的故事,满以为不错,可惜效果平平,学生事后反馈说:都不知道几时的故事(意思故事太老),现在想来也是,在后来的《丑石》课前我用的是音乐《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而课结束的时候变成音乐《红日》,学生反应不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要注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我想这个与我们经常接触到所提倡的各种文化、氛围是一致的,相通的。
  
  三、不断激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要帮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使整堂课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有一种意犹尽、兴未了的感觉,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广泛收集与本活动有关的资料信息,提供课内外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与资料,使其生动活泼、直观,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如我教《丑石》这课时,我用多媒体给放学生《无臂强人任吉美》录像,结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一时在班里学生感触之余,个个在作业本里,千方百计显示自己以后自己面对困难以后的做法,发表个人的感想,其实单单课堂上面同学们的反应已经表明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因为他们的内心在感动着、感悟着,其实这个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激趣了。
  
  四、加强直观、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片生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广,以其鲜明的色彩、动人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有趣的游戏等,能够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崭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课文《长征》、《过雪山草地》等诗歌,由于时候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间感受不深,而网上就有这样的MTV,和课文意境一样,“大雪纷飞,寒风呼啸,一支红军队伍正在穿越雪山,红军战士军需部长衣衫单薄,无风自动,手中的烟火,随风飘动,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但他还是一步步向前迈出坚挺的步子……”感人的画面说和激扬的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再例如如朱自清的美文《匆匆》如果配以音乐画面,能够彻底改变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解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当然作用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公认,而这个需要教师的主动利用,教学活动中不应该只是“小米加步枪”。所谓“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学生已经是这样,作为老师更加应该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五、注意引导调控
  
  教师应该如同一个节目主持人主导调控课堂,怎样要尽量把知识交付给学生,不仅是知识的领悟,还包括用什么合适的教学手段交付给学生,课堂学生的情况不是丰富多样,及时调整课堂,“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以学定教”说的也应该如此,一如郭教授所说:先学后教:“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引导和调控,使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自主学习、自由思考,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
  
  六、归纳讨论要点
  
  对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有层次,以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这不等于就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提炼出来,供全班学生讨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限于班级实际情况,学生就近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有选择地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教师设计坡度,精讲点拨,注意归纳总结,及时反馈,重视对个别学生的辅导。这样教师对学生学习起到了适当的调控作用。
  
  七、适时把握学生思维发散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把握学生思维发散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与课外、课本知识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在大语文环境中学习,使学生拓宽眼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如我教《丑石》一课,学生在讨论回答“在我们身边或者看新闻听广播或看课外资料有哪些像丑石这样的人?”这个问题后,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调动记忆宝库中的声像文字储备,回答得特别精彩,这也为学生课下留心观察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此次问题的讨论“你有丑石这样的经历吗?你会怎么办?”使学生更能贴近个人生活去理解感受。
  
  八、鼓励质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最可贵的学习品质,学生不会质疑,就不会学习,不能创新,就会没有个性。学生初学课文,自设疑质疑;精学讨论时,敢于向小组同学质疑,向全班同学和老师质疑,甚至向权威质疑。老师切忌对学生的问题避而不谈,此时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老师鼓励与关爱,细心的呵护与诱导。即使学生心中的疑解不了,在他心灵深处也会萌生一颗种子。我坚信:这颗种子随着学生知识阅历的丰厚,定会开花结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让学生在讨论中有所获,使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九、建立激励措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如何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俗语说:一次表扬胜过千次批评,对学生激励表扬,激发学
  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既要让先进生吃饱,又要让后进生吃好,在教学中及时准确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动、表扬,多创设些机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势。例如提问,可以设计一些相对浅显问题,让他们回答,也可根据各自的特长,让他们动口、动手。有的学生如擅长朗读,可以让他多朗读;有的学生擅长表演,让他参加课本剧的表演;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多让他上黑板……总之,尽量挖掘他们的长处,多给他们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浓厚了,积极性提高了。
  
  十、善于捕捉火花
  
  课堂的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教师是有心人,任何迸发出的火花都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在课堂上往往有令人意想不到发现,要注意抓住学生的灵光进行教学与引导,在一次公开课上,在“用名言或者自己的话鼓励自己”时候,一位叫阿其的同学说:不要把自己的命运放在人家的嘴巴里!实话说,平时同学没有对阿其抱有什么希望,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他站着,声音不大,但很清晰,话音刚落,不用我带动,课室已经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了。我知道,他的时机到了。我也掌握住了!但就在这样的表扬我一带而过,我漏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火花,课后一前辈话让我省悟过来,阿其的这句话很有意思。应该当时注意引导、评价、点拨,“不要把自己的命运放在人家的嘴巴里!”是啊!现在想来的确如此,如果那样做了,相信效果会更好。
  
  十一、诱发想象力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诱发学生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性学习是离不开想象的。如学《分粥制度》一课,当教学活动“提升”阶段的时候。我就引出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有水喝”故事,让学生去解决“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有水喝”这个问题。学生踊跃回答,想法五花八门,很有创意,课堂效果很不错。再叫学生用笔整理出来也就水到渠成(练笔)。
  
  十二、发掘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我们的生本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它肯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竞赛式”、“游戏式”、“答记者问式”、“师生互换式”……另外,即便是课桌的摆放上也不一而定,可为“秧田式”、为“圆桌式”、“小组式”等等,只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合作与交流。教师要着眼于努力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如何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这些形式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兴趣中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够严格分为上几个方面,在生本教学模式有些是重合在一起的,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不一而足。我认为,教师做自己在课堂上应做的事,构建好一个好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来唱戏,(有点好象政府的招商引资),这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自己和学生,也许这就是所谓"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才真的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把课堂完全给学生,否则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我想这是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教师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关键是尺度、对象和时候,千万不能因噎废食。应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认识教师的指导,处理并利用好教师的指导,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以上是我个人的浅见,以期与同仁相互交流,让我得到指正、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顺德容桂职业技术学校

推荐访问:无为 有为 试论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