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书面语言的发展|浅谈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摘要】幼教工作者应该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文章从幼儿园与小学知识点衔接的重要意义、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语言发展的特点、开展入学前读写教育的方法、拓宽阅读活动的功能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 书面语言 发展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然而幼儿总是要长大的,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由之路是去上小学。幼教工作者应该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八五”期间国家级课题组提出了“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应做好社会适应能力、前读写能力、前数学学习等方面的准备。
  1.幼儿园与小学知识点衔接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在大班教不教幼儿一些小学的知识?”。一方面,家长有强烈要求,有些家长认为教得越多越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另一方面,幼儿园认为不要教小学的知识,理由是:教育纲要中没有让教师教小学的知识,幼儿如果在幼儿园提前学了小学的知识,入小学后由于已经掌握了所学内容,上课会不专心,况且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教错了,小学教师还得纠正。
  要协调好这两种关系,必须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把握分寸,趋利避害,帮助幼儿开一个好头。从心理角度分析,幼儿上小学后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教师讲课的内容就更容易引起幼儿的认知共鸣,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2.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语言发展的特点。幼儿阶段语言发展的特点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小学阶段语言发展的特点则是书面语言的发展。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语言的发展,不能是绝对割裂的。过去,在幼儿语言发展和教育的问题上,我们过多强调了幼儿口语的发展,忽略了书面语言的发展,幼儿园只是进行口语教学,在语言教学中不接触文字的读和写。也就是,只注重了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而没有考虑到语言发展的连续性特点。随着社会情况的发展变化,近年来许多幼儿家长都急于让孩子学识字,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迎合家长心理的婴幼儿识字读物。可是,其中不少读物搬用了小学语文课教学的方法,并不符合幼儿的特点。而幼儿园在阅读方面的教学,仍然处于滞后状态。
  上世纪90年代初,由国家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组织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提出了幼儿园要进行前读写教育问题,并指出了解决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语言发展的衔接方向。如何把语言教学方面幼小衔接的理论落到实处,创造出幼儿语言教学的新模式呢?
  3.开展前读写教育的几种方法。
  3.1 引导幼儿认识标记。
  3.1.1 前读写教育的概念。儿童进入小学以后,语文学习是主课之一。儿童在小学主要接受读写教育。前读写教育,就是入学前的读写教育。这里的读写,不同于小学的读写,只是读写的准备,也可以称为读写准备教育。所谓准备,不是要提前学习小学将要学的读和写,而是为读写的基本功打好基础,让读写萌芽。
  读写的基本功包括认字的基本功和写字的基本功,其中,包括多种能力:观察和辨别字形,区别形近字;正确发音,把语音同字形联系起来,区别同音字;发展空间方位知觉与小肌肉动作的协调能力等等。
  读写的萌芽首先出现在对非文字的读写,即日常所说的理解图画、画出图画、画好线条等。
  3.1.2 引导幼儿认识标记是前读写教育的一种适宜形式。标记是一种非文字符号。在现代化的日常生活中,标记被广泛地运用,在生活中引导幼儿辨识标记,使之习惯于利用标记,不但可以为他们准备未来生活的技能,而且可以把认识标记作为识字的入门,让他们把认识标记的技能自然地迁移到认识文字上。因为,在认识标记中,包含着与认识文字相同的基本功,如观察和辨别图形,把图形作为代表事物的符号来理解。
  实际上,对于不识字的孩子,图形标记与文字标记,并不像成人所想象的那样有很大区别。尤其是汉字,与图形有许多接近之处,幼儿更容易接受。把图示标记和文字标记,也就是非文字符号与文字符号,作为同样性质的阅读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识别和使用。这种做法,符合语言发展上幼小衔接、自然过渡的规律,可以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从非文字学习进入到文字学习。
  3.2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要想让幼儿学习,首先要使他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传统的教孩子学习读写的方法,是强迫他不断地重复认读一些字,反复练习读和写。枯燥的练习,孩子不感兴趣。因此,强迫认读的教学法收效不大。当然,在家庭里,大人用强迫教学法,一对一地管教,确实也使许多孩子受到了启蒙教育。但是大人和孩子都要付出较多的代价,如孩子厌学、亲子关系紧张等。如果将读写内容渗透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丰富幼儿阅读活动的形式,利用各种方法唤起幼儿对读写的兴趣,可打开幼儿学习读写的新局面。
  3.2.1 利用墙面设计,创设适宜环境。传统观念的阅读,是首先要打开书本,才能看书。阅读的人是主动的,书是被动的,看书人必须翻页阅读。幼儿一般还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不会主动去看书。如果利用墙面环境阅读,幼儿抬头就能看见墙上的图画和文字,不用去翻开书本。这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认识活动的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幼儿一般不是自己主动地去看书,而是被动地去看书。墙上的文字就有这样的特点,吸引孩子来看。幼儿有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墙上的文字比较容易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墙上的字又不是孤立地、抽象地出现的,是与图画或图示紧密联系着的。这比识字课本里单个呈现的文字,更容易让孩子认识和记住,符合幼儿认识活动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墙面环境阅读,是引导幼儿走进图书世界的一种好方法。
  3.2.2 开展具体指导,激发幼儿阅读愿望。对幼儿读写活动的具体指导包括,讲、看、听、引四个方面。
  ①讲,是教师讲和幼儿讲。教师每天向幼儿介绍图书区中的一本书,如只讲书的开头或中间,鼓励幼儿自己去图书区找这本书看结尾。教师还鼓励幼儿自带书籍,并向其他幼儿介绍。这样就能激发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和阅读的愿望。
  ②看,是教师组织幼儿观看与图书相关的动画片,以引起幼儿阅读的愿望。
  ③听,是教师组织幼儿听故事磁带,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④引,是教师以自身对图书的兴趣去带动幼儿阅读,是教师对幼儿的阅读适时给予指导。如通过人物的表情去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等。
  3.2.3 组织游戏,寓教于乐。小班小朋友拿到书,会撕着玩、顶在头上玩,他们把图书当成了玩具。组织幼儿玩“给图书宝宝穿衣服”的游戏,即包书皮,就是顺着孩子的这种心理,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图书的好感,使他们像对待玩具娃娃等周围其它物品一样对待和爱护图书,从爱书到爱看书,为日后对图书产生深厚的感情奠定基础。
  把字词作为游戏材料的一部分,可以使幼儿自然地认识一些字词。如,教师出示文字卡片,让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又如,用识字卡做接龙游戏,幼儿可以凭着字形或字的某个组成部分,把字卡连接起来。他们不一定认识那些字,但是能学会准确地辨别字形,从而养成初步认识和分解字词结构的能力。
  3.2.4 引导幼儿制作图书,激发幼儿“爱书”情感。带领幼儿制作图书,是培养幼儿爱书、爱看书、爱护书的好办法。孩子愿意模仿大人,常为自己能够做大人的事引以为豪。制作图书的活动,是动手操作的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制作图书,既包含着做小作家、小画家、小收集家的活动,又包含着编辑、制作封面和封底、装订等活动。幼儿可以把自己创编的故事、收集来的新闻用多种方法制作成各种图书。
  ①故事书。图书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了解一本图书是由封面、故事内容和封底组成的。这样,幼儿把自己喜欢的、创编的故事一页一页画出来,加上漂亮的封面和封底,装订成册。装订时,可以用订书器加工、用绳子打结、也可以用小夹子夹住。
  ②新闻图片。在班级内可以用废纸制作一本空白大书,创立一个新闻快讯薄,幼儿可以将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事的图片剪贴在这本空白的大书上,讲给小朋友听,供小朋友阅读。
  ③照片故事。教师可以号召幼儿把自己生活中的照片带到幼儿园来,制作成《宝宝生活故事》、《宝宝去旅游》、《宝宝家庭趣事》等,供幼儿阅读、讲述。
  ④背景粘贴。在图书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背景画面,有季节背景、城市背景、原野背景、家庭布置背景、幼儿园背景等,幼儿可以用小贴纸,废旧图书上的剪贴画、折纸等不同方法,在不同背景上编故事,进行粘贴制作。
  这些书,可以是孩子的作品,也可以是他们收集的作品;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图画的,即非文字的,也可以是非文字加文字的;还可以是孩子口述,大人帮助记录的。幼儿自制的图书,可以体现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无论对教学工作或是对幼儿本身,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
  3.2.5 开展幼儿故事比赛,树立幼儿成就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幼儿积累了大量的优美故事,如《白雪公主》、《拇指姑娘》、《龟兔赛跑》、《蚂蚁奶奶的房子》、《小红帽》、《聪明的乌龟》等等,适时、经常地开展幼儿讲故事比赛,可以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将自己记住的故事讲出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巩固幼儿喜爱阅读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3.3 使语言区红火起来。让孩子喜欢阅读,就要使孩子认为阅读是有趣的和有用的,是他们生活和游戏中不可缺少的。因此,以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区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阅读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之中。
  3.3.1 让幼儿参与语言区的设计和布置。语言区的设计和布置有了幼儿的参与,就更能适合他们的需要,他们对该区域也会感到格外亲切,更有感情。那样,孩子们自然就会常到该区域去活动,自然就进入阅读世界。
  3.3.2 把语言区分隔为阅览区和活动区。过去幼儿园的语言区,只是阅读区。但是幼儿不能只是安安静静地在语言区看书,他们需要多的语言活动,包括口头语言的活动和口语与书面结合的活动。因此,可以将语言区分隔为阅览区和活动区。阅览区桌椅的放置与成人图书馆不同,幼儿喜欢在交流中看书,所以桌椅的安放要便于他们挤在一起,交头接耳,边说边看。活动区内可建立“小记者站”、“小剧院”、“小小电视台”等,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把收集到的新信息带到语言区进行“播放”、交流,可以将编排好的语言童话剧带到“小剧院”、搬到“小小电视台”的银屏上和小朋友们共同分享。
  3.3.3 将阅读区与其他区域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围绕活动的主题去阅读有关资料,可以把语言区的阅读活动和其他活动区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可以根据幼儿其他区域活动的主题,集中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
  3.3.3.1 图书与美工区的整合。幼儿在美工区活动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小乌龟怎么画?小兔子的耳朵怎么折?蝴蝶翅膀的花纹如何对折剪等。孩子的求知欲非常强,班级内可以在美工区创设一个小书架,遇到困难让孩子们自主地去查阅,比被动地等老师讲解效果更好。小书架可分为三类:①欣赏类,在其中投放水墨画、彩笔画、简笔画欣赏材料;②描画类,其中有各种练习描画的书籍;③制作类,当幼儿在折纸、制作方面遇到问题时,可以看这里的书籍来解决。
  3.3.3.2 图书与建筑区的整合。为了丰富建筑区的设计材料,可以制作一些查阅建筑资料的小图书,我们可以请幼儿把自己见过的各种建筑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分类装订成《美丽的公园》、《住宅小区》、《儿童乐园》、《城市的楼群》、《桥》、《四通八达的公路》等资料,悬挂在积木柜上。窗台上摆放幼儿收集的有关城市建筑、乡村建筑的台历式的书籍,墙上粘贴各种建筑的照片。这样,可以使活动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当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语言区则再也不会是冷冷清清的了。
  3.3.3.3 图书与科学区的整合。利用楼梯两旁的空间,设计一些悬挂式书袋,投放一些科学实验类的书籍。或在科学区的墙面上张贴一些实验示意图,如“如何使蜡烛因缺氧而熄灭”、“连接小电灯示意图”等。幼儿可以参照这些图进行实验操作。
  3.3.3.4 图书与自然角的整合。在自然角悬挂一些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如《兔子的饲养》、《种子如何发芽》、《植物的根》等。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播种,然后组织他们将小组观察记录装订成册,如“蝴蝶花”、“牵牛花”、“蒜苗”等等。幼儿从操作、观察、记录中获得了快乐,从书籍中获得了知识和经验。
  3.3.3.5 图书与表演区的整合。将幼儿喜欢表演的故事制作成插图剧本,以图为主,辅之简单的文字对白。该书既可以供幼儿表演时使用,又可以供幼儿在其他时间阅读。
  3.3.3.6 图书与室外体育活动的整合。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将自己编的椅子操、模仿操等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画下来,按顺序贴在展示板上。每幅图之间用箭头标出阅读顺序。孩子们既可以按照图示操作,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再度创编,丰富展示板上的内容。
  4.拓宽阅读活动的功能。根据幼小衔接观念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懂得图书有多种功能。
  4.1 丰富知识和学习阅读。幼儿通过看书,可以了解到各种有关知识,也可以学习读书的基本技能,如从左到右看,从上到下看,如学会翻书页等。
  4.2 掌握独立求知的手段。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幼儿能懂得自己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而不必事事去问人。幼儿初步掌握独立求知的手段,对于他们未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技能,都是十分重要的。
  4.3 学习独立操作的方法。当幼儿在各个活动区域的操作活动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他们可以从书本中寻求帮助。比如,在科学区做实验时,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图书,参照实验步骤图进行实验。对于现代人来说,使用说明书的能力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4.4 促进逻辑思维发展。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摆放和整理图书,不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教会他们分类的方法,比如,按标记分类、按时间分类、按系列分类等等。幼儿学会了分类,并养成了分类的习惯,将有助于他们有逻辑性地思考问题和进行工作。多角度分类,对于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也都有好处。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书面语言的发展对幼儿升入小学后学习系统、规范的语文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此项工作应从自己本地、本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前读写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明.北京市“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课题组.《幼儿教育》.2004.6.A版:P6
  2 《学前教育研究》.1999.12
  3 《学前教育学》
  4 《幼儿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幼小 衔接 浅谈 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