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物理题目中给出的“条件”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大家都清楚,在处理物理题目时,在一个题目中往往会出现多个“条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处理各种各样的“条件”呢?本人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隐含的“条件”
   在许多物理习题的题设中,潜藏着某一常数,或者某一等量关系,或者某一物理过程隐含的“条件”。若在审题中一眼看穿,并加以充分挖掘,则等于找到了开锁的钥匙。
   例题1:一木块漂在水面上,有3/5浸入水中,若在另外一种液体中静止时有1/3露出液面,则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分析:根据物体漂浮条件:F浮=G,发现题目中隐含着“条件”F浮水=F浮液,再由ρ水g3/5V木=ρ液g2/3V木,很容易解出ρ液=3/5ρ水=0.6x103kg/m3。一般的同学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从ρ液=m/v分析,这样很容易使解题思路越来越糊涂,最终不能自拔。
   二、假设的“条件”
   某些习题的题设“条件”明显看不出来,这就对解题带来了困难。若能假设合理而又巧妙的“条件”,问题将迎刃而解。
   例题2:将300克比热容为0.22×103J/(kg・℃)的锡和500克比热容为0.13×103J/(kg・℃)的铅制成的合金球,则合金球的比热容多大?
   分析:可设合金球吸热后温度升高了Δt,这是方便解题的关键一步,在合金中两种物质的温度都升高了Δt,再根据Q铅+Q锡=Q合,便可求得合金球的比热容。显然,这里假设的“条件”Δt对解题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
   三、“条件”的选择
   某些特殊习题中的“条件”似多非多,解题时,应先对“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筛选,找出合理的“条件”,若盲目当作多余“条件”处理,则相当于对解题拆桥断路。
   例题3:在面积为5000平方厘米的水平桌面上有一边长为1分米,质量为2.7千克的正方体铝块,求铝块对水平桌面所产生的压强大小是多少帕?
   分析:本题中铝块的底面积为1平方分米,小于5000平方厘米的桌面面积,根据受力面积的含义,受力面积应该选取1平方分米。如果桌面面积没有给出的话,我们就无法确定铝块与桌面之间的受力面积的大小,可见5000平方厘米的桌面面积才是我们选择的“条件”。
   四、多余的“条件”
   为了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及规律的掌握情况,好多习题中故意设置了对解题无关,反而起着干扰作用的多余“条件”。若学生在掌握有关物理知识的前提下,心明眼亮,及时排除障碍,问题则被一帆风顺解出来。
   例题4:一人用200N的水平力,把重力为1000N的箱子沿水平地板推动20m,那么此人做功的大小为多少?
   分析:根据做功的两个要素可以看出:“1000N的重力”对物体没有做功,是多余“条件”,必须剔除。
   例题5:木块A漂浮在水面上,它的上面放一石块B,此时木块A排开水的体积为V1,若将石块B从木块A上取下放入水中,静止后木块和石块排开水的总体积为V2,已知V1-V2=3dm3,木块A的体积为6dm3,石块B密度为3×103kg/m3(g取10N/kg),则容器底对石块B的支持力F为( )
   A.10N B.20N C.30N D.40N
   分析:由于受力平衡可得:GA+GB=F浮1即:mAg+mBg=ρ水gV1
   同理可得:GA+GB=F浮2+F 即:mAg+mBg=ρ水gV2+F不难得出:F=ρ水gV1-ρ水gV2=ρ水g(V1-V2)带入有关数据可得:F=30N,故选C,由此可见,题目中的“木块A的体积为6dm3,石块B密度为3×103kg/m3”条件是多余的,学生刚见到此题时,常常眼花缭乱,头昏脑涨,对上述条件越读越糊涂,几乎无法下笔,如果把其中多余的条件去掉,则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综上所述,在物理习题中对隐含的“条件”要挖掘;“条件”的假设要合理;对“条件”的选择要恰当;对多余的“条件”要舍去。有望同仁们在平时教学中不妨试一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推荐访问:如何处理 给出 题目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