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校长创新的因素分析_大学校长创新论坛

  摘要:影响大学校长创新的主要因素,既有宏观的政策、体制 因素,又有大学内部的制度、文化及高等学校管理团队特征等因素,还有大学校长的个体因 素。   关键词:大学校长;创新特质;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75-0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 校长。”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史中,我们对那些出色的校长耳熟能详,正是他们的锐意进 取和创新精神造就了一个个顶尖的、卓越的大学。哈佛大学的艾略特校长推进选修制,改革 专业教育;麻省理工学院的康普顿校长加强基础学科,使应用科学的发展建立在基础科学的 基础之上,将一所技术学院发展成为一流大学;芝加哥大学的哈珀校长提出以科研为大学第 一使命的见解,要求大学为所在地区服务,将一所新兴大学迅速带入一流大学的行列;加州 大学校 长克尔提出“巨型大学”的理念,为加州制订了发展三级高等教育的总体规划,确定了一流 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在蔡元培和梅贻琦的治理下,北京大学和清 华大学在建立现代大学的轨道上有了实质性的飞跃。
  笔者认为,影响大学校长创新的因素,既有宏观的政策、体制因素,又有大学内部的 制度、文化、高管团队特征等因素,还有大学校长的个体因素等。
  
  一、影响大学校长创新的宏观因素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必须承认,创新型大学校长的出现,与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高等 教育体制更容易出现创新型的大学校长,而在另外的体制下则容易出现平庸的校长。这与高 等 教育体制对大学校长角色的规定和大学校长具有的权力空间有直接的关系。美国之所以能够 出现那么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的大学校长,与他们分权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有直接关 系,当然与美国大学的校长选拔制度有更直接的关系。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可以 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演变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即集权和分权的交替出现。尽管总 的趋势是不断分权,但管理权力的下放主要还是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基本没有涉及中央 、地方向高校放权,也未涉及学校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因此,从总体上讲,仍属于集权式 的体制,在办学体制上以国家办学为主体,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大学校长的出现。 而对创新型大学校长出现具有直接制约作用的是我国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可以说,高 等教育受传统的计划体制影响越深,越不容易造就创新型大学,当然也不容易出现创新型的 大学校长。所以要建设创新型的大学就必须突破传统的计划体制束缚,就必须首先培养出一 批创新型的大学校长。
  
  2�大学校长的遴选机制
  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校长的遴选有一些共同点,如大学校长大都由各领域专家担任,大学 校长在大学的内部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有许多差异,如国外大学校长的学科 背景是多元的,而我国则较为单一。如在我国35所综合大学的校长中,理工科出身的有34位 ,仅有一位是文科出身的;国外大学校长院校背景也是多元的,我国很多高校的校长都是本 校的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国外大学校长大都是选举的,我国大学校长都是任命的;等等。不 难看出,我国现行的校长选拔方式,在本质上是属于传统的行政领导干部的选拔方式。虽然 这在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方 式与选举制相比,越来越暴露出其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学科背景与院校背景的单一化 ,而不利于广泛吸收各学科及各院校的先进的知识和办学经验,从而不利于大学校长的创新 。 其次,这种大学校长的选拔方式与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适应。长期以来,我国高校 都按照 统一的模式办学,校长都由上级领导部门直接指派,充当上级指令的“传话筒”角色。校长 只 需对上负责,而对广大师生的利益和意愿不够重视。这种传统的任命方式产生的大学校长, 习惯于按章办事,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显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再次,目前大学 校长的遴选制度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本来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地方,作为守望社会伦理 的明灯,应该引领社会的发展,但实际上却落后于企业,甚至落后于政府部门。企业现在 公开招 聘经理人员,政府部门也公开招聘公务员。这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反映了民主和参与的时代 特点。但是,在管理应该最为民主的大学中,校长的遴选却基本上还维系一种封闭的制度, 完全由上级主管部门一手操办,缺乏透明度。
  克拉克•科尔(Klark kerr)(1999)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认为,当代大学是一种多元化的 巨型大学。根据多元巨型大学管理的需要,大学校长扮演着多重角色:大学校长是调解者, 其头等大事是保证校园平安无事,和平是最高原则;大学校长是改革的发起者,应该致力于 进步, 进步比和平更重要;大学校长是斗士,应该为维护大学的利益,为自由与质量而战;大学校长是形象的创造者,应该创造一种令人喜欢的学校形象及作为学校突出象征的自身形象。而我国目前的校长选拔标准由于过于强调政治标准,弱化了大学校长的特殊素质要求,真正 有所作为的大学校长并不多见。
  
  二、影响大学校长创新的内部因素
  
  1�大学校长与高校党委的关系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这种体制中,党委领导是核心,校长负责是关键。校长对党委的决议负有实 施责任。校长要把党委的意志创造性地融于学校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这一规定对保证党对 高等教育的领导是非常必要的。我国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高校办学者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 治立场,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应当承认,这种集体领导 、集体决策,对于保证决策正确,减少失误,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负面影响,主 要表现在集体领导降低了校长的责任感,降低了决策的及时性,降低了工作效率,难以突出 校长的核心决策作用。若缺乏明确的分工,党委对校长的行政权力干预过多,则校长缺乏自 主权,难以贯彻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学校无法形成特色。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又缺乏有效的反馈、监督机制,客观上造成了大学校长只需按照上级和领导意志行事,对 上负责而无需对下负责。这种集体领导的影响和体制的制约是难以造就出优秀的、富有创新 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家的。
  
  2�大学理念和文化
  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 它是一所大学的办学思想、信仰追求和灵魂支柱的高度浓缩;它是“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 魂,它决定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纪宝成,2004)。可以说,它构成了大学文 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精神,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理想追求、校风学 风和独特的文化气质。它一方面受大学校长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如洪堡与洪堡思 想、范海斯与威斯康星思想、埃利奥特与哈佛的本科课程改革、蔡元培的“囊括大典、网罗 众家”与“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思想以及竺可桢校长的大学是“求是”之地的思想等等 ,无不代表着大学理念的思想精华;另一方面通过认知、导向、陶冶、激励、规范和同化等 方式影响学校师生包括大学校长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特质,特别是创新观念、创 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一个有助于大学校长创新的文化应该是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 创新、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的文化。
  
  3�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
  我们把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区分为同质性与异质性两个方面:同质性是指高层管理团队成员间 的特征以及重要态度、价值观的趋同化;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在一些人口特征指标上的差异 程 度,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专业方向、职业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等,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到组织的绩效水平(Elron,1997;Haleblian and Finkelstein,1993等)。研究发现,团队 异质性能增强战略重新定位的灵活性,对团队绩效有积极作用。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在教育和 专业背景方面越是具有多样性,就越会产生好的战略决策。因此,对高校这样的特别强调知 识创新的组织而言,其领导班子成员的异质性特征,即领导班子成员在年龄、经验、专业背 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化,同样会通过领导班子成员间的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而对大学校长 的创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影响大学校长创新的个人因素
  
  大学校长是一所大学的主要领导。校长的学术背景、发展眼光、思维模式以及素质能力等个 体因素对大学校长的创新乃至大学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 中外一些著名大学的辉煌,是在一批优秀的、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校长的带领下创建的。德 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和费希特(柏林大学首任校长)就是创新型领导的典范。他们提出的“大学 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等一系列全新的办学理念,直接指导柏林大 学的创建、运作和发展,使柏林大学一开始就显现出与旧式大学完全不同的风貌,成为新式 大学的楷模与表率。柏林大学的巨大成功,不仅形成了西方大学的德国模式,引得众多大学 竞相效仿,包括哈佛和耶鲁,而且这些办学理念也对现代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历史上,蔡元培审时度势,独树一帜的“兼容并包”的创新思想,使北大 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国后,曾任华中工学院院长的朱九思,大胆突破苏联的办学 模式,对几十年来业已习惯的教育观和教学观进行全面检讨和更新,最终使华中工学院从一 所工学院发展成为今天的规模较大、学科相对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因此,可以说,创新能力 是优秀校长的必备素质,是校长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次。
  鄂州大学校长胡国铭(2002)认为,作为大学校长,应具有远大的事业抱负、强烈的创新意识、崇高的精神境界、敢为天下先的志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毅力。这种 人格特质是杰出校长与平庸校长最显著的差异所在,是大学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最高境 界,是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大学校长不仅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组织高等教育的独特方 法,而且应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这既是由大学校长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也是大学校长素 质建设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宝存.技术异化时代的大学校长[J].科学中国人,2005(5).
  [2] 王英杰.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条件[J].科学中国人,2005( 5).
  [3]李福杰.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及其体制保障�[J].�大学教育科学,2005( 2).
  [4] 谢延龙.大学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 04(4).
  [5]顾秉林.明确方向 共同研究 创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3(12) .
  [6]牛维麟.一流大学校长素质谈�[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
  [7]牛维麟.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特征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 .
  [8]吴玉厚.浅谈大学校长的素质与能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 5(10).
   [9] 王燕妮,姚利民.中美大学校长选拔制的比较及启示�[J].�航海教育研究,2005(3).
  [10][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 育出版社,1999.
  [11]胡国铭.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与大学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9 ).
  〔责任编辑:徐光宗〕

推荐访问:大学校长 因素 创新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