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 重过程、求发展是历史课教学的关键

  中学历史课对于渴望知识、想了解人类发展轨迹和奥妙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课程。从内容上看,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感受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学生也能在历史的熏陶下得以发展。
  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虽然喜欢历史,却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这是历史教育的弊端,历史教师的不幸!
  究其原因,问题存在于传统的重分数、重结果而不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为了应试,教师只讲结果、要点、难点、考点,略讲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不讲来龙去脉和整个发展过程,一味地灌输知识点、概念,把原本曲折而生动的历史过程挤压成了空洞而干瘪的点点、条条,光彩夺目的历史就这样暗淡无光了。学生除了死记硬背知识点、考点之外,很少把握住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始末。重结果的教学使得本身紧密连接,充满鲜活生命的各个不相同的历史事件、人物也只剩下结果而没有过程了。囫囵地教、囫囵地学,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共性而不知其个性,甚至满脑子的糨糊,越学越糊涂,越背越糟糕。兴趣又从何而来,动力又从何而生7更谈不上“知古鉴今”,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历史教学要实现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懂得历史唯物主义,提高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未来。让学生“自订”“探索”学习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况且,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序。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有其外在条件、内在原因和自身的逻辑。而这些条件、原因和逻辑关系都是通过具体的人、事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产生的。这些条件、原因、逻辑关系就构成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框架和线索。只要把它弄清楚了,成型的事件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就会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历史教学在弄清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同时,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和高尚的人格也就逐渐地养成了。
  学习是一种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概括,再到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的感知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才可能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一应用”,就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践中去。可见,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两次飞跃,才可能实现知识的内化,能力和人格的养成。如果压缩历史事件的过程,弱化学生的认识过程,直接让他们背答案,将导致历史事件的脱节,知识的错乱,思维出现断层而逻辑混乱,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强化过程,也就是强化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逻辑性和人格培养的规律性。
  历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不同于对其他门类知识的认识过程。历史是人类昨天发生的事情,教学活动凭借的是文字记载的史料l包括教材)、出土文物、遗址等进行的,实际上是通过展现昨天的画面,去发现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在“展现”和“发现”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成果,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讲的“发现”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发现”是不同的,不是让学生去寻求我们尚不知的历史,而是让学生将所占有的资料、信息重新整理改造,而获得新的洞察力,并得出新的结论。教师应从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的历史资料进行再编制,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探究性思维得到开拓与发展的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在这里要强调指出,学生在对历史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直接灌输,是帮助学生“学会”和“会学”。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也只有将历史过程与学生的思辨过程相结合,并使学生感知、发现、探究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教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有了精神支柱,学生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推荐访问:求发展 课教学 过程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