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材”】因材施教下一句是啥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两千多年来,历代教育家不断继承发展,赋予它的新内涵,它已是古今中外一致认可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被普遍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科教学。何谓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有两则著名案例,一可参阅《论语・先进》,二可参阅《荀子・子道》。从这两则案例可以看出,因材施教解决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思想、方法、策略等问题,是指针对学习者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笔者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正确把握“材”,即学生的具体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就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因材施教。
  
  一、把握中等专业学校生源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初中毕业开始学生分流。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为考大学做准备;另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为就业做技术准备。父母亲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成绩最优秀的初中生作为公费生进入了重点高中,成绩中等的进入了普通高中,如果家长有钱,成绩一般的初中生也可以通过交昂贵的择校费进入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而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的初中生往往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成绩尚可,但又交不起昂贵的高中择校费的学生,无可奈何地进了职业技术学校,他们满腹委屈、深感失望;另一种是中考成绩差的学生,根本不可能被普高录取,除了上职业技术学校别无选择,他们进校后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他们思想上缺乏教育能力,学习上缺乏自学能力的现象十分普遍。针对这一特点,作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及教师,首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进校时由专业教师对他们进行始业教育,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克服他们思想上的自卑感。其次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关注他们学习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发展潜力。当发现学生身上隐藏的天赋时,就要为他们制定一个专门的施教方案,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钻研热情。要特别注重教学中的“激惑”,学生有疑惑,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有动力。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由指令性转为指导性;学生学习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转为“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
  
  二、把握学生年龄特点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好处于青年初期。他们进校时是少年,毕业时正是青年。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大大发展,具有相当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倾向。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力求摆脱成年人对他们的束缚,开始注重和强调自己的尊严,希望和成年人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希望受到尊重,从亲近、依恋父母和教师等长辈转向更希望接近同龄伙伴。与成人意识萌生相联系的便是逆反心理和闭锁性心理的出现。针对这些特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便是放下教师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切实建立和谐、民主、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和闭锁心态,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中职生年龄一般在15~18周岁,这在心理学上叫青年初期。由于心理状况发展不平衡,许多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首先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很多同学从小就盼望上大学,结果中考成绩差,进入职业技术学校,他们认为大学梦破灭了,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同学不敢穿印有职业技术学校名称的校服上街,怕被人见笑;春节回家,不敢到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学家做客,怕被人看不起。其次是情绪与心理的矛盾。中职生情绪是动荡的,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发怒、怄气、与人争吵,或者转向泄气和绝望。特别是在生活挫折面前,情绪容易呈现极端性。主要原因是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再次是自尊和自卑的矛盾。他们一方面自尊心极强,把自己看得很重,往往希望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存在自卑感,认为自己缺乏能力、知识和客观条件,如果再加上所学专业不理想,就会觉得不受人尊重,今后难以出人头地。
  由于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不平衡,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个性特征很复杂。一部分学生能客观地正视自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乐观的情绪,学习和成长效率比较高。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客观。遇到内心矛盾不能有效解决,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在理想的追求和行为选择上没有计划。还有一部分学生具有自我扩张型的特点,习惯自我为中心,难得与人相处。碰到困难和挫折,又出现情绪低落,转而痛恨自己,出现绝望情绪。
  而对中职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学校应积极防卫干预,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办心理咨询室,解除学生心理困惑,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才能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四、把握学生情感的特点
  
  由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学生情感方面有许多典型特征,如情感问题的复杂性,情感的不稳定性,情感的文饰性,个性特征逐渐趋向稳定等。教书育人,重在以情感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做人的工作,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感情去吸引人,打动人。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实践证明,感情本身是一种教育感召力量。各个学校经常出现学生由于敬慕一位教师而爱上一门学科的现象,其实质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有的学生公开说:“宁肯听老师真情实意的批评,也不愿听老师虚情假意的表扬。”这里就有一个情感问题。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巨大的自我教育力量。
  
  五、把握学生个性特点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夫子教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首先要“知人”。孔子对自己的弟子的志、德、能、个性和优缺点都是很了解的。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机智。教育机智除了出于教师本身个性特点和纯熟的教育经验外,还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个性的了解,以及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敬佩、愉悦和师生互动。教师只有摸透学生的脾气,并为此付出爱心,送上真诚,才能和学生产生教育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如对自尊心极强,自我为中心,老子天下第一,自高自大的学生,不能总是夸奖,批评又要顾及学生面子留有余地,利用其上进心,促使其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求虚其心、正其行;对于自卑感强的学生,就不能求全责备,要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吃硬不吃软的学生,就不能过于迁就,这叫“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够成功,学生才能从这种氛围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不同个性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教师不但必须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还必须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而健康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教育工作者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六、把握学生学习特点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是各不一样的。普通高中有中考分数线,这个问题相对小一点。而职业技术学校这个问题就相当突出。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比较好办,引导他们学习相关资料,让他们“吃饱吃好”就行了。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有顽皮类、偏科类、粗心类等。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法了解他们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德、家庭情况,帮助他们找出自己“差”的原因,并使他们深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助,即使有些方面能力比较差,努力后完全可以提高,或通过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得到补偿,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补学习态度,补学习方法,补知识欠账”的“三补”行动,扫除他们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心理学上指出,学生有强烈的求识求成的需要,满足他们这种对成功的需要,会使他们产生身心的愉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不正是我们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推荐访问:因材施教 关键在于 把握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