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题指向,吃透课改大纲,高效备考作文:课改

  摘要:高考作文,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因为它所占分值较高,是考试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高考作文;2011高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200-01
   重视作文命题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作文复课。
  一、高考作文的考查特点
   (一)从2010年各省作文卷看
   2010年全国高考作文以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在18套试卷中,话题作文一个,命题作文七个,新材料作文十个;16个新课改省市共采用了12套课改试题,话题作文一个,命题作文五个,新材料作文六个。可见,命题作文及新材料作文继续占据优势,平分秋色。这对我们2011年作文备考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二)从陕西省近几年作文试题看
   从2007年到2010年都是新材料作文,这充分说明一点,陕西高考作文的样式还相对稳定。2007年是图画场景型“摔了一跤”,2008年是现象事例型“汶川地震”,2009年是寓言故事型“兔子游泳”,2010年是引述评议型“狼、热带鱼”,恰巧在四年里考完了新材料作文的四种类型。
   综合考察各省考卷和陕西卷,2011年陕西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很可能是新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
  二、考纲变化
   考纲要求由“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变为的“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它强调了审题的准确性,要求考生寻找最佳角度,作文立意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际的考查中,能为高水平考生创造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加大了作文的区分度。考纲的细微变化,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
  三、从教学实际看,复课中的确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教师方面看
   1.思想上,还不够重视,对高考作文研究不到位,对新材料作文学习不深刻。2.训练上,没有教给学生方法技巧,导致学生普遍不会分析材料,写作时容易偏题、跑题。3.指导上,有些评语操作性不强,空话、套话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二)从学生方面看
   1.心理上,除过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外,高三学生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一些现象:重形式技巧、轻内容立意;重应试格式训练、轻写作能力培养。
   2.认识上,一些同学认为:练不练都是四十七八分左右。
   3.审题上,越来越多的同学忽略审题。
   4.表达上,语言不过关,错别字、病句较多,要么书写特潦草,卷面不整洁,而这些都是影响作文得高分的一些情形。
  四、对2011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建议
   1.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很多学生也想写好作文,只是苦于积淀少,阅历简单,素材不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美文、时文的积累,注重课本经典范文、古文名篇的积累。我们备课组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还发给学生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作文写作素材、精彩语段汇编等资料。
   2.开展多种作文教学模式。高三年级,复课时间紧,怎样提高作文效率?首先,要注重思维的训练。有些训练题,我们开展学生口头作文、拟写作提纲、师生讨论交流等教学模式,进行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其次,学校要求语文老师每周面批一部分推进生的作文。
   3.教师要明确五种意识:
   A、计划意识: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就是作文训练处于无序状态。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B、审题意识。尽管新材料作文中有较明确的立意倾向,但是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具体、准确的论点或主题,往往很不容易。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也是如此。我们的做法是在每次作文前,利用五分钟时间,给学生一则材料或两三个题目,要求学生至少写一个立意点,老师抽样点评。
   C、文体意识。2010年湖南卷、江西卷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者记叙文,山东卷出现了“文体特征鲜明”的字样,这就意味着那些“四不像”的文章即使语言再漂亮、审题再准确、立意再深刻也将不会获得高分。因此我们平时训练就强化文体意识,要求学生作文文体特征必须明显。
   D、“亮点”(创新)意识。针对学生作文普遍脉络不清、语言缺乏文采,我们提出“段首句主旨化、精彩语段独立化”教学要求。段首句主旨化要求学生写好段首句,体现主旨,展示文采,分清脉络;精彩语段独立化。一些精彩的句群或句子,思想精彩或语言精彩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单独成段,以便引起阅卷者的注意。
   E、时间意识。针对很多学生高考考场作文时间紧张情况,我们备课组研究决定:从第二学期起,教师第一节讲评指导,学生第二节当堂完成作文。这种做法,训练了学生快速作文的应试能力。
   总之,真正的写作教学应该考虑如何与新课程理念、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起来。写作能力的提高,归根结蒂并不完全取决于作文考查的形式。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谈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第165页,开明出版社,1995.9)因此,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训练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与阅读、思想和思维,打牢作文的根基。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自然不会畏惧什么新材料旧材料,什么话题命题,自然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高考考场上取得高分。

推荐访问:吃透 高效 作文 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