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都的秋》为例浅谈高考散文的快速读法]故都的秋原文

  摘 要:散文阅读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分值一般都在20分以上,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呢?在笔者看来,读懂所给文章是突破这一重难点的关键,如果读不懂文章,做题就会无从下手。可是在考试时那么有限的时间里,是不允许考生慢慢去品味文章,所以必须掌握一些快读技巧,这样既能准确把握文意,又能节省时间。
  关键词:高考散文;快速读法;理清层次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47-01
  
  下面就以《故都的秋》为例谈一下高考散文阅读的快速读法。
  首先,面对一篇文章,应该认真研读其标题。因为标题界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有可能揭示出文章的主题,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紧扣标题,自己试着提几个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去探讨文章。不过呢,所提问题其中有一个必须触及文章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故都的秋》为例,研读标题,文章所写内容是秋,地点是故都,作者没有标明具体的地点,而写成故都,那么我们就可以提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标明具体地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情结,那就是故土情结,游子不管在何地,在何时,总会对故乡热爱,眷恋、赞美的。研读标题,我们可猜测,本篇写法是写秋景,抒秋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是对故都秋的赞美与眷恋。
  其次,我们快速地看它的首句和尾句,在通常情况下,首句和尾句通常能够概述文章的一些内容,看完首尾句后,我们就大致了解了它的内容,像2009年全国Ⅰ卷《彩色的荒漠》首句是“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尾句是“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看完首尾句我们大致可了解到:深秋时节,车驶进荒漠的油田公路,看到了令人难忘的景象,那么这景象可能有自然的,也可能有人文的。感情是难忘,那么这个难忘中可能饱含着对崇高的赞美或者是对低俗丑陋的抨击与批判,我们看了文章其它部分就不难把握了。
  《故都的秋》的首句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也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尾句是“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读了首尾句,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全篇写北国的秋,北国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清、静在自然中很容易体会到,而悲凉只是人的主观感受,可见本文作者将个人人生经验的内在气质,感情寄托在了北国的秋景上,写法是借景抒情,而文章尾句直接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再次,我们在读的过程当中,应特别重视文章每一自然段的首句和尾句,只要我们做到了,不仅可以准确地把握每一段的内容,而且可以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从而理清层次,把握住文章的结构。
  比如《故都的秋》段落首尾句分别是: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通过抓段落首尾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写北国之秋的特色:清、静、悲凉,然后以南国之秋来衬写北国之秋,接着作者分别写了北国之秋的秋花、秋槐、秋雨、秋果等一系列的景色。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通过议秋,得出只有在北方才能感受到秋的深味的结论。接下来仍旧写南国之秋来衬写北国之秋,与文章第二自然段遥相呼应,最后直接抒写对北国之秋的深沉感情,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第一第二自然段为全文的第一部分,最后两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中间是第二部分。结构上首尾呼应,非常紧凑。
  最后,文章的最后几段应该重点来读,因为最后几段往往是最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提升主旨,升华内容的词句。比如《故都的秋》倒数第三段最后说“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情溢于言表,倒数第二段将北国之秋跟南国之秋作对比,在对比中我们不难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倒数第一段则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另外,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应有圈点勾画意识,画出修饰事物的形容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情感词,找出作者的评价语,这样会更好地帮助我们读懂散文。

推荐访问:故都 读法 高考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