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 未成曲调先有声

  摘 要: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并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此时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缺乏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要想预习更有效,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策略。这些预习策略,要求尽量细化,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有效预习策略可规范为以下四个方面:多读、多查、多问、多写。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段 有效预习 策略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语在学习上亦适用,千百年来,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叶老的话充分说明了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提倡学生在课前开展预习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就语文学科而言,所谓预习,就是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并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此时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高段教师也意识到了预习的重要性,因此基本上会布置一些预习的作业,但不少语文预习只是流于形式,有的语文老师只是以一句“回去预习一下课文”草草了事,无章可循,难见成效。要想预习更有效,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比较弱,教师应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策略。这些预习策略,要求尽量细化,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
  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课前预习时,所要完成的读书任务则务必要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课文读熟练了,也就扫清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前预习始终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一篇课文学好了,有的孩子读起书来仍然结结巴巴,错误迭出。读的功夫尚且如此,又怎能让“其义自见”呢?因此,古人所提倡的“书读百遍”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1.默读课文。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2.读准生字词。对照生字表,把默读课文时圈出来的生字词再大声读一读,要求读准并熟记。
  3.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要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查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另外,还可以查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
  1.查生字词。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请教别人,对不认识的字,要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并把重要词语的意思写在课本上。
  2.查相关资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搜集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1)查故事背景。如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预习时就可以查一查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背景,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学习时更好地融入情境,感受毛泽东同志博大的胸襟与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2)查作者或相关人物的资料。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预习时可以去查查鲁迅的相关资料,感受他对中国劳苦百姓的热爱、同情,以及他对“少爷”生活的不满。学习《伯牙绝弦》一文,可在预习时,找找伯牙与钟子期的资料,了解关于他们之间关系的传说。
  (3)拓展查阅。小学高段有许多课文出自一些经典名著,如《猴王出世》、《三顾茅庐》、《凤辣子初见林妹妹》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预习的时候,就可以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这些名著。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极大的帮助。
  三、“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多问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课前预习,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新知识的重难点和疑点,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会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一定会集中,收获也一定比较大,这就是成功学习的奥妙之一。学生可从以下方面质疑。
  1.从文章课题质疑,可以探索文章的中心和思路。如《山中访友》一文,课题就很耐人寻味,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要以此为题?它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帮助?
  2.从中心句着手质疑,可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索溪峪的野》,最后一句“人们,在这山中返璞归真了”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就应该引导他们在此处质疑,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描写精彩处质疑,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描写了初见草原的美景。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抓住了什么特征,才把草原写得那么美?进而培养学生欣赏文本的能力。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多写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而且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除摘抄值得积累的词句外,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1.摘词句。俗话说“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抄好词佳句,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朗读更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学生在预习本上摘抄。
  2.写批注。例如,给不会读的字上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开始阶段也不能放任学生自己去做,而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初步掌握了预习方法后,再在课外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健全反馈机制,要重视对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批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要求。只有这样课内外结合,长期坚持,才能保证“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过程中的有效环节,成为有效课堂的精彩序曲。
  
  参考文献:
  [1]王蕴芬.规范预习步骤,提高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J].专题研究,2010,(5):76-77.
  [2]尹建梅.而今迈步从头越――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J].新课堂设计室,2010,(6):55-56.
  [3]李吉才.我对预习环节的一点认识[J].小学语文教学,2005(4):18-20.
  [4]段利萍.小学高段语文预习之我见[Z].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推荐访问:曲调 有声 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