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精编细导,巧抓紧握,合作交流放异彩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颇,以及操作层面上对学生缺少有效的指导,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数学课堂上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为“合作”而合作。本文作者主要根据自身几年来课堂实践的体会,从教师对合作小组的“编”、合作时机的“抓”、合作目标的“握”、合作过程的“诱”等方面作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 学习时机 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培养合作精神,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为侧重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很快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但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数学课堂上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如何才能提高其实效性?我曾为此深深困扰,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终于有了一点认识。我认为要发挥其作用,提高其实效,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合理安排、巧妙设计,以及对整堂课的把握,换言之,就是对课堂的有效组织。
  一、合作小组精心编
  顾名思义,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协作学习,每个学生是小组的一分子,而每个小组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个班级。所以学习小组的合理编制可以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就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达到和谐的合作效果。所以说精心编制合作小组是提高其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一般课堂上合作学习小组人员构成以二人小组和四人小组为主。二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多在同桌间展开,四人合作小组以前后四人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种分组方式的好处就是比较省事,一个转身就可以组成。还有的就是老师精心安排后的分组,分组时教师遵循“同质异组,异质同组,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性别、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情况而编组,人数在5―8人。“异质同组”使得小组成员间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同质异组”使得各组之间实力相当,为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如果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二人小组和四人小组也完全有能力承担,很多班主任在安排位置的时候就已经适当考虑过之间的搭配了。小组成员要相对稳定,有利于小集体的培育。当然,如果一段时间后发现某几个小组有建构上的问题,教师可以作出适当调整。例如偶尔也可以采取向其他小组临时引进外援或自己走出去考察学习作访问,这样打破原来组别的界限,使学生觉得有新鲜感,也利于激发合作的兴趣。
  合理的合作小组的编构并不是在朝夕间就能完成的,貌似简单,实则任务非常艰巨。它需要教师对学生有非常全面的了解,需要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和教师间精诚协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建成锐意进取、团结活泼、坚强协作的合作小组。
  二、合作时机巧妙抓
  及时、巧妙地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对于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或需要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设计这个环节前应问一下自己:有必要吗?学生有怎样的收获?实效大吗?有些这样的过程,用实例或者启发引导等方式的效果并不差,何必费时费力。一般合作学习的时机可设计在操作试验,探究问题,课题学习之时;可设计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设计在归纳法则、区分概念之时;可设计在重难点的突破之时……当然,这个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全在于教师的一手巧抓。
  例如,我在2008年教学“矩形的判定”的一节课的时候,选择了在巩固刚学完矩形的几个判定定理时设计了一个情景:5.12汶川大地震让那么多人痛失家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后重建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刚设计好的一个四边形地基,你能鉴定它是否符合标准吗(地基要求为矩形)?可供给的工具有:(1)角尺,(2)一根足够长的绳子。可以选用一种或者两种工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要求给出方法的同时说明理由。
  教室里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的学生情绪高涨,听的学生也非常投入,还不断地给予补充。很快,有好几个小组已经把合作成果整理了出来,我让他们走到讲台上作展示,学生都争先恐后。首先上台的小组讲了用定义及判定1解决的两种方法:单选角尺测三个角;用角尺测一个角,用绳子测量两组对边。补充的小组也自信满满:“除了上面两种方法外,我们还有第三种办法,只要单独选用绳子就行了,我先比较地基的对边是否相等,再比较地基的对角线是否相等就行了,我们的理由是:‘两组对边分别并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整个过程合作氛围非常的融洽,每个学生都认真参与了讨论,没有一个人讲废话,上去展示的学生中有个别还是学困生。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的应用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享受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甚至感到在此过程中自己也为灾区人民作了贡献。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矩形的几种判定方法学生都记忆犹新。如果在此巩固环节直接问学生:“同学们,到现在为止,矩形的判定可以有哪些方法?”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但是实效孰大孰小,一目了然。
  在数学课堂中,只有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才能让学生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很快扫清障碍,大踏步前进;才能让学生在一题多解时“千树万树梨花开”;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芝麻开花节节高”。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才能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兴趣,克服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厌烦心理,在轻松和谐、协作交流中学好数学。
  三、合作目标牢牢握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这个教学环节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此次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主要尺度。目标包含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知识目标等,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包括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诉说,学会协作,体验成功等。这些目标的达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这次活动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性质呢,还是培养思维的多元化,抑或是概念的生成……老师心中必须把握清楚。据此在设计此活动时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任务或分工,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我必须要做什么,怎么做。例如:一个教师在上《函数观点下的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这节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
  1.共同思考
  (1)一次函数y=2x+6与x轴的交点为?摇?摇?摇?摇?摇 ?摇;
  (2)方程2x+6=0的解为?摇?摇?摇?摇?摇 ?摇;
  (3)观察方程的解和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在比较顺利地得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方程的解就是一次函数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后进一步启发:这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形,是不是其他的一次函数与相应的一次方程也有类似的结论呢?请同学们来试一试。
  2.同桌合作
  请任取一个一次函数和相应的一次方程,验证你们的猜想(一人解方程,另一人画图并求出与x轴的交点)。
  (1)你们取的一次函数是?摇?摇?摇 ?摇,它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摇 ?摇?摇。
  (2)相应的方程是:?摇 ?摇?摇?摇,它的解是?摇 ?摇?摇?摇。你发现?摇?摇?摇?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此过程中教师前面的共同思考已经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等于已经明确的把此次活动的目标告诉了学生。同时小组乃至各成员的任务也非常明确了。在上课过程中同桌之间很快达成协议:谁画图,谁解方程。大部分学困生选择了解方程(比较熟悉)。先完成的一人会主动协助另一人完成任务。因为最后的“你发现了……”是靠两人的共同结果生成的,所以谁都不能偷懒,大家必须精诚合作才能把任务完成得出色。谁还有时间讲空话?一旦得出了结论就迫不及待地拿上去交给教师实物投影。由于大家选择的函数都不尽相同,教师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预设就成功生成了,效果不言而喻。
  四、合作过程循循诱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个流动的外援,要积极地平等参与,要时刻关注每个成员的表现,是否都参与了?是否投入专注?是否有小意外小插曲?并及时做好调控;教师更应该是个仲裁员、评论员,循循善诱,对学生的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了解活动中自身表现的长处与不足,取长补短。在各小组交流阶段,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各小组对此次活动作出自评和互评,并及时作出鼓励性评价。提醒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引导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大胆及时补充、完善,最后作出发展性的评价。
  但很多教师的认识也存在着误区,以为既然是合作学习,就应该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来,生怕自己的参与束缚了学生的参与激情。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上浙教版九下2.2《估计概率》这节课时,我就书本“合作学习”这个栏目中让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如图转盘自由转动一次,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白色区域的概率是1/3(动手实验验证)。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先站在讲台上看学生操作,然后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踱步,没觉察到学生的学习情形。等我回过神来发现很多小组都没能填好相应的表格,有几个小组里的个别小调皮还在那边捣乱……没办法,看看时间已经比较紧张了,我只好急冲冲地走到某个小组中,把自己的想法直接授给学生……
  我的置身事外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被随意化,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就成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之后的越俎代庖既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又扑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准确的定位,真正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苏霍姆林斯基为教学《植物的根》苦思如何让学生对新知感到好奇;众多的一线教师为一课教案至夜深……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预见性,更需要在合作学习预设的时候精心准备,抓住时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让学生在互动中出智慧,碰撞中迸火花,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绽放出别样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邦蓝.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有效学习.中学教学参考,2009.2.
  [3]尹艳红.中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探究.中学教学参考,2009.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流放 异彩 紧握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