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初探_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本文对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就水生生物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阐述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水生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1.引言
  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和生物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介绍了各类群水生生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生活方式、地理分布与经济意义。重点介绍作为饵料种类、经济种类和作为生物环境的水生生物的个体生物学知识。同时它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水生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验。随着教学计划总学时的减少,本门课程课时不足,一些实验内容无法安排,再加之实验设计不合理,教师及学生对教学实习的认识不到位,操作上的不重视,满足不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如不适时进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直接影响到高职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质量。为此,我着重论述了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供同行参考。
  2.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2.1存在着重视理论讲授,轻视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实验课没有单独设课,而是依附于理论课中,致使理论课学时远大于实验课学时(总课时64学时,实验课只占20学时),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
  2.2实验成绩在整个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过小,只占10%,同时教师对实验成绩的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考评只注重学生实验课上的表现及实验的结果,只注重知识的验证,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3实验设计不合理,观察性、验证性实验多,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少。目前,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通常是依赖于理论课教学,教师先把某一类群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与分类地位详细讲解,并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药品、仪器设备等,先由教师讲解实验方法、演示实验步骤,之后让学生模拟观察。学生对实验准备过程和实验方法步骤的设立缺乏必要的思考和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实验在被动中进行。
  2.4对水生生物学教学实习重视不够。原先的教学计划中有教学实习的时间和内容,由于教学计划总学时的减少,将为期一周的教学实习取消,实习内容分散到课堂实验中进行,致使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时间上难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开展,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各种实验技能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5受实验室条件及实验思路的限制,实验材料仍依赖于野外采集,致使在实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不能与大自然实际很好地结合。蓝藻作为比较低等的原核生物被编排在课本的第一章,野外采集到的实验标本大多为冷水性的金藻或黄藻。因为蓝藻的高发期在高温季节,且微型浮游生物很难采到单一种类占绝对优势的标本,每次实验学生总能观察到多次观察过的种类,感觉每次实验都差不多,失去了观察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
  2.6学生本人对实验、实习的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仍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看书、做练习,认为只要把理论课考好就行了,动手操作等到了工作单位有需要时再学来得及;有些学生实验态度不端正,在高中阶段就没认真做过实验,连显微镜的最基本操作都不会,上课应付了事,实验结果抄袭,实验报告虚假。
  3.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构建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3.1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合水生生物学课程特点及技能培养要求,观察浮游动植物常见种类形态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解剖各类水生生物的形态特征和鉴别分类地位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常见和主要的水生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使学生初步具备鉴别主要水产饵料生物种类的能力。
  3.2增加研究性、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实验的能力。
  在绿藻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实地采取水绵活体标本,由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观察探究水绵的特征、绿藻门的特征,研究其生态分布等。在枝角类大量繁殖季节,教师带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其运动状态、集群方式、色泽变化、分布区域等,然后由学生自己决定采样方式、采样时间和采样区间及深度,自己进行探究性实验,观察总结其形态特征、生态分布特点,以及与其它饵料生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同时开放实验教学空间,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进行教学,如水生维管束植物实验教学就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及特色进行野外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到萧山湘湖、杭州西湖观察水生植物的形态及生长状态,正确区分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及沉水植物四大类群,分析植物形态与生长方式及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论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怀。
  3.3利用综合实习机会,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基础实验教学基础上,与鱼类学、水化学、生态学等其他相关课程密切合作,开展为期2周的教学实习,以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与利用为主要内容,调查研究学校鱼苗繁育场、钱塘江三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以及与其他生态因子的关系,将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4因材施教,为有兴趣的学生开辟“自留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在基础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满足于观察现成的标本,更不满意“杂种”标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自培养单一种类的纯种标本。为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在实验室、育苗场的温室大棚等地方为学生开辟“自留地”,由学生自己选题,组织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完成。有些学生选择设计生态养殖玻璃缸;有些学生通过采样、分离、培养单细胞藻类、轮虫或枝角类等。这种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而且在实验中每个成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认真完成每个步骤才能最终保证实验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学生对自己培养的成果视若珍宝,观察也特别认真、仔细。最后固定、保存,还为下一届学生提供实验标本,以此展开良性接力。
  4.完善考试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保证实验质量
  实验课考试单列成绩,成绩包括上课综合表现(20%)、实验报告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50%)三部分。
  4.1上课综合表现考核,克服了以往上实验课人到心不到、手不到的弊端。
  该项成绩评定主要包括学生有否迟到、早退;能否积极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同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精神;有否新的实验思路等,是一种定性的考核方法,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2改革实验报告的写法和要求,客观上避免了实验报告的抄袭、作假,保证了实验报告成绩的公平、客观。
  每次实验都要求学生认真作好实验原始观察记录,要求写出题目、日期、实验目的、材料的来源或培养方法、实验步骤等,实验结果要简明扼要地客观说明、分析讨论,力求客观真实,有理有据。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源头上避免了实验结果的抄袭作假,注重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
  4.3实验期末考核,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实验综合素质。
  实验测试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情况。测试内容包括实验仪器、用品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的编排创新,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现象的科学分析、实验结果的正确程度等方面,是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5.结语
  以上的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科研作风,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研究创新能力为宗旨,强化了实践育人的观念,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为民.改革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J].黑龙江水产,2004,102,(4):30-31.
  [2]赵文,刘青,刘焕亮.水生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杂志,2003,24,(8A):14-15.
  [3]刘焕亮,刘长发.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151,(1):71-73.
  [4]肖调义,文祝友,戴振炎等.水产养殖学本科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6,(10):67-69.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初探 生物学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