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与连贯的区别【英语的衔接与连贯】

  摘要: 衔接和连贯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然而,在很多研究之中,对于二者的起源、定义及关系却涉及得较少。本文旨在衔接和连贯的来源及发展着手,分析各种定义,并从语篇产生和理解的角度谈谈这对术语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英语衔接连贯
  
  1.引言
  
  “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是篇章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术语。由于语言学家们研究篇章的角度不同,他们对这一对术语的定义也就不一样。以“连贯”为例,Crystal(1992)从语篇本身的特征出发,把“连贯”定义为一段话语“潜在的功能性的联系”。而Petofi(1990)在对“语篇”进行形式分析时认为,语篇连贯是语言外的联体(relatum)在头脑中的映像。在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方面,语言学家们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Halliday & Hasan(1976)认为,衔接是创造语篇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而Widdowson(1979)则认为,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本文拟从衔接和连贯的来源及发展着手,分析各种定义,并从语篇产生和理解的角度谈谈这对术语之间的关系。
  
  2.术语的来源
  
  2.1衔接
  衔接和连贯本来是两个普通名词。Halliday与其妻Hasan在1976年出版《英语的衔接》后,对于衔接的研究逐渐流行起来。然而衔接作为专有名词的出现要早于《英语的衔接》的出版。Hasan在和Halliday合写这本书之前曾独自出版过一本书叫《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Hasan,1968)。书中提到“衔接的研究目的是发现语篇所具有的、区别于一群句子的特征”,尽管书中也提到了“coherence”和“coherent”,但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通顺”。这是见到的较早的有关衔接的研究。
  
  2.2连贯
  连贯作为专有名词则出现得相对晚一些。Halliday & Hasan(1976)没有提到连贯,Crystal(1980)也只收录了衔接,De Joia & Slenton(1980)统计了Halliday当时的论著,发现只有三处提到coherence。经对证,这三处均是作为普通名词出现的。较早把coherence和cohesion作为一对术语提出的是Widdowson(1973)。为了区分非语境化(decontextualized)的语料和语境化(contextualized)的语料的研究,Widdowson提出了五对术语,即use?�usage,sentence?� utterance,locution?� illocution,text?� discourse和cohesion?� coherence,这是“连贯”首次作为专业术语被提出。
  可见,衔接和连贯作为一对术语并不是一起出现的,前者要早于后者。连贯作为篇章语言学的范畴不是来自Halliday的著作。
  
  3.衔接和连贯的几种定义
  
  首先谈谈Halliday和Hasan对衔接的定义。对于衔接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始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的衔接》。在这本书中,他们给“衔接”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衔接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当语篇中某一成立的含义依赖与另一个成立的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关系(Halliday & Hasan,2001:4)。他们把衔接看作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并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Van Dijk(1977)把连贯也看作是一个语义概念,不仅是线性顺序的,还是层级性的,不仅有微观结构,还有宏观结构,他认为连贯指语篇内表示命题或交际行为之间的语义关系。对一个句子的解释要相对其它句子的解释来进行考虑;对一序列的句子的解释也要相对另一序列的句子解释来进行语义分析。Crystal认为,衔接指表层结构中,语言形式在句法或语义上的连接。而连贯则指为了理解一段口语或书面语的潜在功能上的联系或本质而假设的组织原则。
  Brown & Yule(1983)主要研究书面语篇的处理过程,认为连贯是语篇与语篇接收者互动的结果,是在读者处理语篇的过程中产生的。篇章连贯相对独立于语境,主要表现为两个关联性:意义关联性和主题关联性,即篇章部分之间意义相互关联,并在整体上表现为主题一致性。
  朱永生把连贯看作一个语义概念,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概念,包括Van Dijk的语义概念和Widdowson的语用概念。王全智把连贯归纳为七种:1)连贯表现为语篇的主题;2)连贯是形式、语义和语用上的相关性;3)连贯由统一的修辞结构来体现;4)连贯是语用上的相关性;5)连贯是推理的结果;6)连贯是参与、谈判、合作的结果;7)连贯反映经验、常识(王全智,2002(2):29)。连贯语篇的基本标准是其意义形成一个整体,并与语境相联系,它不仅是语篇内部意义的衔接,还包括语篇与语境的衔接。
  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并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他把衔接称为结构衔接,结构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指称衔接。结构衔接是对语篇中某一词语、词组或小句,通过同语篇中的另一个预设结构作句法结构的比较,回找本结构中某些未明确出现的词语、词组或小句(胡壮麟,1994:69)。
  黄国文在《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则将衔接手段分为三类: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连接。他还指出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小句与另一个小句之间的衔接方式都不是单一的;单靠某一衔接手段来达到语义连贯的语篇在语言实践中是少数的,而且这类语篇的篇幅比较小,所以现在语言结构也不多样化(黄国文,2001:122)。
  
  4.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从词的来源看,cohesion(衔接)和coherence(连贯)派生于cohere,cohere来自拉丁语cohaerere(co+haerere),表示“紧密地结合,内部要素或结构逻辑地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完美的一致”。从两个词本身的含义看,coherence表示“一致性,连贯的性质或状态,尤指各部分间逻辑的、有序的、完美的一致关系”,cohesion表示“内聚性,结合在一起的动作、过程和条件”。由此看出,cohesion和coherence词源相同,词义相近,联系到篇章内的衔接与连贯,“衔接”更具体,“连贯”更抽象。至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不同语言学家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
  4.1 Halliday & Hasan的观点
  在二者的关系上,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1976:298-9)。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会产生语篇,但是如果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前句话是正确的,比如人工语言,充满衔接但不连贯;后句话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正确的。Hasan甚至计算出了一段连贯的话语中衔接应占的比例。所谓一般情况,是指不包括一些简单的话语,这些话语有时没有衔接,却是连贯的。而正是基于这点,Widdowson才得出了与Halliday和Hasan不同的结论。
  
  4.2 Widdowson的观点
  Widdowson是为了区分非语境化和语境化的语料才提出cohesion和coherence的。非语境化的语料是指脱离语境的、语言系统中的材料,如句子;语境化的语料指语言的具体运用,如片语(utterance)。在它看来,句子结合起来形成篇章,篇章中句子之间的连接就是语法衔接。片语结合起来形成话语(discourse),而片语之间的关系就是篇章的连贯。衔接是表层语言形式之间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连贯则是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谈到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时,Widdowson认为,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即有衔接现象的语句不一定是连贯的,没有衔接的语句也有可能是连贯的。单从一些具体的言语行为上讲,这是可能的。因为要找到一些有衔接现象但不连贯,或者无衔接现象却连贯的例子是很容易的,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例子。但是以较大的篇章为例就较困难了。
  可见,Widdowson虽然与Halliday和Hasan观点不同,但他们在得出衔接不是连贯的充分条件时,依靠的都是人工例子,而这些充满衔接却不连贯的例子在自然话语中是不存在的。因而他们的结论都有待发展。
  
  4.3 Brown & Yule的观点
  Brown和Yule则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需要语篇形式标记。他们自然地假定语篇是连贯的,然后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来解释语篇”(Brown & Yule,1983:66)。他的观点是决定语篇连贯的条件在语言外,包括语境的一般特征、交际功能、社会文化知识、话语结构的规则等。衔接是表层语言形式之间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连贯则是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语篇区别与一组句子的特征就是连贯性,这也是把连贯等同于语篇的理由。衔接是以语言形式来表现的,但它不只是在句际间起到形式组织和连接,它还是一种语言概念,是意义上的一种关联。正是通过这些手段,才得以使语篇内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意义上连接起来。衔接不仅是组织语篇内部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的谋篇意义,还是把语篇与情景语境联系起来的谋篇意义。
  
  5.结语
  
  “衔接”和“连贯”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的概念。结合大多数语言学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得出:“衔接是话语或语篇内不同句子间或句子内不同成分间的表层语法、词汇接应关系,连贯是话语语句意义或语篇句子意义的深层功能连接关系;‘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连贯’是采用这些手段得到的效果。”
  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连贯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连贯的语篇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从头到尾贯通全篇,是将一个个词语、小句连成更大的语义结构的一种逻辑机制,连贯是交际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近期对篇章语言学的研究中,虽然派别不同,但是对衔接与连贯的理解形成了大致统一的意见。
  
  参考文献:
  [1]Brown,G. &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David Crystal.,A First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London:Andre Deutch,1980.
  [3]Crystal,Davi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Oxford:Blackwell,1985.
  [4]Crystal,David.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Language &Languages.Oxford:Blackwell,1992.
  [5]De Joia,Alex and Adrian Slenton Term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0.
  [6]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7]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8]Petofi,J.S.Language as a Written Medium:Text.in N.E.Collinge(ed)An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London:Routledge,1990.
  [9]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M].London:Longman,1977.
  [10]Widdowson,H.G.An Applied Linguistic Approach to Discourse Analysis.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Edinburgh,1973.
  [11]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5]王全智.也谈衔接、连贯与关联[J].外语学刊,2002,(2):852.
  [16]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外国语,1995,(3):36-41.

推荐访问:连贯 英语 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