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背后的义务教育问题 隐性辍学是现阶段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

  摘 要: 免费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已成为现实,我国的义务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消除了“学杂费原因辍学”以后,“非学杂费原因辍学”凸现了出来,成为免费义务教育后的辍学主流。隐性辍学上升为现阶段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隐性辍学的普遍存在和瘟疫般的蔓延,不仅是义务教育的危机,也是整个教育的危机。只有坚决遏制和逐步消除隐性辍学,我们才能完成教育发展新阶段赋予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才能真正实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的庄严承诺。
  关键词: 隐性辍学 义务教育 主要矛盾
  
  一、免费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已成为现实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91年,“我要上学”这幅照片作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频频出现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上,照片里那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传神地注视着每一个中国人。被深深刺痛了良心的中国人,纷纷投入到希望工程中来,为这些“要上学”而不能的贫困孩子伸出援助之手。一所所希望小学出现在中国的贫瘠山村,一个个因贫辍学的孩子返回了校园。然而,对于“穷国办大教育”的现状来说,仅仅依靠希望工程解决孩子因学杂费而不能上学的问题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依靠党和政府的巨大努力。
  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党的十七大把发展教育列为改善民生之首,不仅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且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2006年至2008年的3年间,政府实施决策,巨额投入,逐步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进程:2006年在西部农村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2008年春天进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试点――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攻坚计划已如期完成。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2万多所农村中小学改造危房、建设7000多所寄宿制学校,远程教育已覆盖36万所农村中小学,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1]
  至此,免费义务教育在中国的大地上得到全面实现,完成了“义务教育人民办”向“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折,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我国的义务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以后,大大减轻了家长的教育负担,从根本上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的现象,引发了辍学儿童的“回流”。据“新机制”在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情况课题组的调查,“两免一补”实施以来,有辍学儿童重新返校的学校32所,占样本学校的60.4%,这32所学校中,“回流”总人数331人,占当地在校生人数的1.56%。而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也感受到了“两免一补”的实惠,主动将子女从城市学校转回家乡的农村学校。有35所学校有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返乡就读的现象,返乡就读学生总数379人,占当地在校生人数的1.72%。[2]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也出现了同样的可喜现象:“荆门市沙洋县长林中学校长张文说,过去开学头几天,教室后面空一大片,校长办公室家长坐了一大堆。总有十几个学生不来报到,家长都要求免费。现在开学第一天所有学生都到齐了,第二天就能按课表正式上课了。‘新机制’实施后,浠水县汪岗镇中学2007年上半年回流的学生有100多名,预计下半年回流的学生超过50名,学校再也不用担心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了,‘因贫辍学’的现象很少见了。”[3]湖北恩施市龙凤坝初级中学的黄振锐做梦也没有想到,外出打工后还能回到校园学习。因为家庭贫寒,去年11月他选择了辍学,跟随母亲去浙江温州一家文具厂打工。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黄振锐的母亲得知农村学生不用交钱就能上学的消息,连忙买车票让他回来。“在工厂打工,每天干12小时的活儿,还常常受欺负。现在,有了新机制,我才能回到学校。”黄振锐不由感叹:“重新坐在教室读书的感觉真是好!”[4]
  中西部地区的这些实例代表了全国农村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后的可喜变化,说明免费义务教育已经“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成为现实。
  
  二、“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新阶段的历史任务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庄严承诺,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已经成为现实,而要“都能上得好学”又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新阶段的历史任务,被列进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日程。
  为了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对新世纪新阶段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5]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此作了重要部署。[1]
  从中央的重大教育决策和部署来看,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逐步消除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象,中央认为必须解决以下主要问题:1.按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建设每一所农村学校;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义务教育质量;3.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4.加大教育事业投入;5.大力发展政府补贴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为什么要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列为我国义务教育新阶段的历史任务呢?中央下决心要解决的这些主要问题与“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呢?
  根本原因是因为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少年儿童都必须完整接受的教育,只要出现辍学,义务教育就一定没有完成好法律规定的任务,所以“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上得起学”不等于“上得完学”;“上得完学”也不等于“上得好学”。“上不完学”是显性辍学,“上不好学”是隐性辍学,都没有能够完整接受义务教育。辍学是一个过程,隐性辍学就是这个过程的发展阶段,而显性辍学则是这个过程的可能结果。“上不好学”有可能发展为“上不完学”,也有可能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初中毕业)也仍然是“上不好学”。要让所有孩子都“上得完学”,就必须认真解决“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的问题。“控辍保学”的“控”是控制隐性辍学的发展,“保”是保持学生在校学习。未辍先控,未辍先保,都是要在隐性辍学的阶段就要做工作,不要出现显性辍学的结果。
  中央下决心要解决的那些主要问题都是产生“上不好学”(即隐性辍学)的重要原因。首先是硬件问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校舍、师资、设备等)和教学质量远远不如城市学校,导致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上不好学”,没有能够享有或接受具有相同质量要求的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学生面临这种带有先天不足的竞争失败,认为“读书无望”,由“缺学”(有缺陷的学习)逐步发展到讨厌学习,而“缺学”和厌学正是隐性辍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其次是软件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问题严重,教学内容学非所用,教学方式陈旧落后,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畸形教育,导致升不了学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读书无趣”,对学习厌恶和排斥,成为隐性辍学最基本的学生群落。这些“上不好学”的隐性辍学学生群中的许多人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显性辍学――彻底离开学校。
  要让“上得起学”的学生“上得完学”的关键,就在于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在我国义务教育的新阶段,“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新的历史任务。完成不了这个任务,义务教育必将出现新的辍学危机。
  
  三、“非学杂费原因辍学”成为免费义务教育后的辍学主流
  
  在为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后辍学率有所下降而欢欣不已的时候,人们吃惊地发现初中阶段的辍学率仍然像噩梦一般驱之不去。消除了“学杂费原因辍学”以后,“非学杂费原因辍学”凸现了出来,成为免费义务教育后的辍学主流。
  让我们从最近两年的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看看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2008年1月30日,《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为啥日子红火了不少农村娃却辍学了》的报道说:中国民族大学的学生马富春、马惠娟等人2007年下半年到河北农村调研,看到了很多孩子刚上完初中就辍学了,很是痛心,回来之后嘴里经常叨念说:“有钱了,他们怎么就不上学了呢?”在对大学生们调研的所有家庭中,除了两个家庭确实贫困的,其他家庭都表示,供孩子上完初中不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即使是那两个贫困家庭,现在也享受着“两免一补”的政策,让孩子上完初中也不会有问题。但是,徐庄的徐阳却告诉来调研的马惠娟,初一的时候他们班有20多人,考高中的时候只剩下几个人了,最后考上高中的只有两个人,他是其中一个。徐阳的妹妹现在上初一,在班里排在15名左右,但是说什么也不愿意上学了;还有晓钢,初一才上了半年就不愿意再上了;强强也没上完初一,现在每天“逛马路”;“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马惠娟说。[6]
  2008年6月26日,《保定日报》一篇题为《农村中学辍学率为何居高不下》的报道说:最近,笔者走访了农村的几所中学,发现了一个令教师颇为头疼的问题――农村中学生的辍学问题。据了解,在每年入学的初中生中,有30%或更多的学生不能如期完成三年的学业,中途便离开了校园,且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7]
  2008年4月,《教育》旬刊在对河北唐山某县的调查中发现:这个过去的贫困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当人们纷纷为享尽地域优势而欣喜高兴之余,没有想到,经济发展的同时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子女远离学校,涌入了各色各样的工厂。一位老师在答《教育》旬刊记者时说,“现在这种辍学现象,已经和我们过去那种很不一样,因为几乎没有多少人是因为家庭困难而不读书的,近年来我们县的经济的确发展很快,受到首都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上了一个台阶。确实因为家庭贫困而难以承担子女学业的家庭,超不过3%”。[8]
  2008年7月22日,吉林省省长与省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吉林省省政协副主席、省九三学社主委支建华的发言振聋发聩。支建华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由于“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因为家庭贫困辍学的基本上没有了。但是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隐性辍学以及一些偏远农村学校学生的辍学率还很高,有的学校辍学率高达16%。遏制新“读书无用论”刻不容缓。[9]
  2008年2月29日,《四川日报》一篇题为《16人成绩排名靠后“伤心”辍学打工》的报道说:记者来到巴中市巴州区义兴中心学校,李老师告诉记者,该班上学期有学生58人,本学期开学仅有42人。至于其他16名学生的去向,李老师称他不清楚。“我从来没在班里说过什么30名以后或40名以后的学生自找出路的话!”李老师对学生的说法予以否认,接着又说出这么一番话:“我认为初三学生流失是极其正常的现象,不能把这个责任完全往老师身上推。”该校卢校长说:“李老师应该不会说出那样的话。”接着,卢校长也认为初三学生流失并不是什么怪事,主要原因在家长身上。“不少家长认为,子女成绩差,反正考不上高中,将来上不了大学,还不如提前进入社会打工挣钱。”卢校长表示,他不赞成这种观点,但他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超前思维。[10]
  近一个时期,翟大鹏在河南省焦作市农村发现一些在家“赋闲”的初中学生。一个仅有六个村民组的村庄,竟然有20多名初中生辍学。追问其辍学的原因,并非是人们常论及的“交不起学费”所致,而是“厌学”。[11]
  在民族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和西部农村地区“全部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背景下,女童教育的问题从入学率转向了流失率。王鉴带领的研究小组从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两次深入项目县(甘肃省张家川、广河、舟曲、临潭4个县)开展相关研究。从调查的情况看,2002年~2006年,400名女童中有7名因移民、转学等原因,已经离开当地学校;有69名学生辍学,约占女童总人数的1/6,这些辍学的女童有的在家里帮大人干活,有的外出打工(主要是服务员和保姆),以缓解家庭困难;其他在校的324名女童中,根据访谈情况分析,能安心完成小学阶段教育的不到2/3,有1/3的学生受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正准备辍学回家。在调查中发现,有1/3以上的家长也表示自己没有办法,家里困难,孩子又不想学,还不如外出打工。[12]
  樊雅丽对河北省定州李亲顾镇彭家庄村进行辍学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初中辍学比重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该村在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初中阶段学生共辍学32人,辍学率为45.8%,其中初一年级辍学6人,并且他们都是在学校只呆了一学期就辍学了,而且还有很多一直抱有辍学打算的,初二年级辍学17人,是辍学发生率最高的阶段,初三年级辍学9人。[13]
  杜学元等人对南充市农村义务教育后的情况调查结果指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只占7.5%,列居学生辍学原因的第六位,这说明学生家庭经济因素不再是困扰农村初中生上学的主要原因。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已凸现出来,已成为了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14]
  刘莹对陕西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调查数据是:“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一年后,3个地区初中1年级的辍学率平均降低了2%,但是X县初中1年级的辍学率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3%左右,说明还有其他辍学诱因的作用超过了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正效应。而且Y县和Z县的辍学率的下降幅度可能被高估,如前面所述,由于调研的时间可能使政策实施后的初1年级的辍学率估计偏低,所以估计的下降幅度没有这么大。[15]
  来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看法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辍学问题的严重:作为西部省区之一,广西的“两基”工作在全区上下的努力下,终于在2007年7月通过了国家的督导检查。国家督导检查组对广西“两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指出了广西“两基”工作存在的问题。其中控辍保学难度加大被列为三大主要问题之一。分析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的原因,找出行之有效的控辍保学措施,已成为广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的重要工作。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初中学生的厌学,诸多学生的厌学又造成了大量初中学生的辍学,从而加大了初中学校控辍保学的难度。因此,要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学校辍学率偏高的问题,做好控辍保学工作。[16]
  今年来自基层政府的信息也是如此:贵州省金沙县西洛乡在开学初,中心校组成检查组对全乡15间学校开学工作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初中阶段辍学生多,流失面大。召开了“控辍保学”专题紧急会,分析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学习成绩差有厌学情绪;二是家庭经济困难;三是个别教师为提高自身教学成绩和追求升学率,有排斥差生现象,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有待于加强。[17]
  从以上摘引的资料可以看出:免费义务教育以后,初中的辍学率居高不下,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而是全国性的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人们不禁要问:“两免一补”为什么挡不住孩子们辍学的脚步?提出了要认真反思“因富辍学”的问题:如果说“因贫辍学”让人痛心,那么“因富辍学”更让人揪心。和过去简单的“因贫辍学”相比,“因富辍学”是一种更值得注意的新现象。[18]
  
  四、隐性辍学上升为现阶段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
  
  “非学杂费原因辍学”使免费体制后的义务教育面临辍学危机,而更大的危机在于隐性辍学的普遍存在和瘟疫般的蔓延。不仅这些已经显性辍学的学生在学校时就已经是隐性辍学的学生,而且还有那些直到初中毕业也没有离开学校,但天天混日子的学生也是隐性辍学的学生。隐性辍学的一般含义是具有辍学前期表现但尚未达到辍学界定标准的个体或群体教育状况。辍学表现达到辍学界定标准的是显性辍学,反之,则是隐性辍学。因此,不同的辍学界定标准,导致隐性辍学具有不同的特定含义。在我国以“学籍界定”为辍学标准而形成的隐性辍学,其特殊含义指的是“有辍学的前期或后期表现,毕业时未能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但仍然保有学籍的个体或群体教育状况”。[19]
  在一线工作了十年多,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的刘水感受最深的就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较为严重。在他任教的十多年里,学校里有的班级辍学率达到二分之一以上,辍学率最低的班级也在十分之一左右。辍学生的数字可以说是让人触目惊心,辍学现象令人堪忧,而更为可怕的是,除了这些直接走出校门的辍学生外,农村学校中还有隐性辍学的学生。那么,什么是隐性辍学生呢?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外出就业需要学历,最低也得是初中毕业,很多学生为了毕业证而不得不留在学校;还有一些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被迫留在学校,但家长不要求其完成学业,因此,学生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而是只等着拿个毕业证。而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在校生中的比例相当地高。[20]
  来自广西山区学校的中学教师莫华说:大部分学生能坚持到初中毕业考试,主要是很多家长怕罚款,国家不是有规定,不送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就要罚款吗,因此,还是有很多学生熬到毕业会考,当然,有的学生也是为了出去打工方便,毕竟有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学历,总比那些没有的好。[21]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11月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各中学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班主任等。在问到“你是否有辍学的念头?”的时候,有64.7%的学生回答说有过辍学的念头。[22]
  隐性辍学从归因角度分析,有教育性的隐性辍学、功利性的隐性辍学、文化性的隐性辍学、情绪性的隐性辍学等类型。其共同的存在基础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因而形成隐性辍学的内部张力。换句话说,隐性辍学是以厌学为主要表现形式,凡是厌学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隐性辍学的学生。隐性辍学学生群是以“差生”为明确核心、以“中生”为模糊边缘、以“优生”为潜在对象的球型群体。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初一学生厌学比率为41.0%,初二厌学比率为56.5%,初三厌学比率高达66.0%。[23]所以,隐性辍学学生群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大约占中学生总数的40%左右。据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2007年全国初中在校生5736.19万人,按40%计算,我国处于隐性辍学状态的初中学生总数高达2295万人,这是一个令人十分震惊的数字。
  隐性辍学对义务教育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显性辍学的大本营和后备军,任其发展,将使显性辍学率大幅上升,大大增加控辍保学的困难;二是隐性辍学学生虽然享有入学机会平等的权利,但其自身存留平等的受教育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存留平等是指人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以达致特定教育程度的成功机会平等。[24])这种侵害主要表现在班级编排歧视排斥、课时保证有效性不足、座位安排靠后靠边、课堂教学被忽视遗忘、教师态度冷漠偏心、管理要求松弛放任、升学机会被公然剥夺等方面。隐性辍学的学生总是被教师或家长有意无意地给予心理挫伤,这种心理挫伤一般通过冷暴力、人格侮辱、定势评价等方式造成。隐性辍学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人生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面对这种种侵害,隐性辍学的孩子们还能“上得好学”吗?还能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吗?无论是对显性辍学的催化,还是隐性辍学自身的蔓延,隐性辍学都是对义务教育的重大威胁。
  不容置疑的事实告诉我们:隐性辍学已经上升成为现阶段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隐性辍学的存在和蔓延,已经成为义务教育的危机。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义务教育的危机就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危机。当我们为前所未有的高入学率而欢欣鼓舞、为虚假的“报表辍学率”而自我陶醉的时候,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义务教育的危机正在孕育和发展。只有坚决遏制和逐步消除隐性辍学,我们才能完成教育发展新阶段赋予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才能真正实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好学”的庄严承诺。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消息.过去五年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N].中国教育报,2008.03.06.
  [2]王嘉毅,常宝宁.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新机制”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8.02:1.
  [3]付卫东.“新机制”实施后农村义务教育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05:10.
  [4]徐刚.成长,在同一片阳光下[J].农村工作通讯,2006. 07:08.
  [5]中新网10月23日电.中国将制订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DB].http://www.省略,2008.10.23.
  [6]樊未晨,汪文娟.为啥日子红火了不少农村娃却辍学了[N].中国青年报,2008.01.30.
  [7]刘华杰,许琦.农村中学辍学率为何居高不下[N].保定日报,2008.06.26.
  [8]陈晓慧.从部分中学生辍学看农村教育[J].教育,2008. 04:42.
  [9]遏制新“读书无用论”刻不容缓[N].协商新报,2008. 07.25.
  [10]李传君.16人成绩排名靠后“伤心”辍学打工[N].四川日报,2008.02.29.
  [11]河南焦作农村初中生辍学令人担忧[N].人民政协报,2006.08.07.
  [12]王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龄女童辍学问题追踪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01:117.
  [13]樊雅丽.农村青少年职业教育走向――基于河北定州彭家庄村辍学现象的调查分析[J].文史博览,2007.12:59.
  [14]杜学元,李渔,寇红英.对义务教育后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的反思[J].宜宾学院学报,2008.05:110.
  [15]刘莹.陕西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的探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6.
  [16]谢冰凌,覃高潮.关于初中学校控辍保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8.7.8:10.
  [17]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巩固两基成果[DB].西洛乡人民政府网页.http://www.省略.cn/index.asp,2008.6.11.
  [18]华慕兰.反思“因富辍学”[J].绿色中国,2008.08:90.
  [19]兰靖,张念蒙.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J].考试周刊,2008.43:204.
  [20]刘水.关于控辍保学[DB].“雨后春雷”的博客.http://hi.省略/yuhouchunlei/blog,2008.05.12,11:35.
  [21]覃琦.直面大山的倾诉[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04.
  [22]刀福东,郭建如.少数民族个人教育需求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07:71.
  [23]聂金菊.农村初中生厌学行为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05.2:30.
  [24]卢乃桂,许庆豫.我国90年代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4:7.

推荐访问:主要矛盾 隐性 辍学 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