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直线方程公式_知能并重 勇于创新 联系实际 回归基础

  一、2008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的几大亮点      2008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体现了“稳定、和谐、实践、创新”的特点,较2007年更添亮色。综观全卷,我认为2008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有利于高等学校人才的选拔,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是一份贯彻课改精神的试卷。这份试卷能够引导中学物理教学突破题海战术,强化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1.立足课本,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的考查。
  命题贯彻了“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仍然注重中学教材的基本特点,继续体现了源于课本的命题原则,并在命题的科学性与试题的包容性、拓展性相结合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单选题难度恰当,以容易题为主(4/5),在同一大题中设计一定的难度梯度,第5题对考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要求较高,并且要求将图像信息转化为运动信息,这道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多选题情景新颖,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客观考查能力;注重了对连接体问题的考查,体现出重视联系的观点,要求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试卷中有的试题直接源于课本,强调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如试卷第12题“选做题”部分,试题朴素大气,形式比较熟悉,强调基础。题型大多为简单的填空,大多命题都是基于课本的插图或课文内容为背景的,如气体状态变化的图像、振动图线、波动图线、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康普顿效应原理图、分光镜原理图等。
  在第10题的电学实验题中,第(1)小题考查了传统基本仪器――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第(2)小题则是提供了一组探究性实验数据,要求考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性要求。实验题第11题则考查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主要考查理论探究及误差分析,没有考查难度较大的实验设计,因此实验题整体难度不大。
  这种试题形式比较熟悉,强调基础,对考生要求的平和风格易于考生接受。
  2.贯彻课改精神,坚持能力立意,充分考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命题选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科技实际,立意新颖。
  试题注重学科特点,强调过程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使试题贴近生活,注重学以致用。如选择题第2题以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为素材,考查电阻等有关方面的知识。选择题第3题的探空气球问题考查共点力的平衡。计算题第13题是把平抛运动这样一个比较普通的曲线运动放到“乒乓球的发球”这样的背景当中,设问的角度、研究的问题都比较新颖,充分挖掘了平抛运动的特点,是考查基本知识综合运用的典范,可以称得上是于平凡中见神奇。
  (2)命题将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创新意识渗透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选择题第8题是一个自感问题,源于课本,但又有了创新和拔高,很难找到现成的结论进行套用,考生必须运用自感的基本知识,结合电路基本规律独立进行分析才能解决,是对考生基本素养、基本能力的考验;计算题第14题(1)、(2)问是带电小球在重力场及匀强磁场中的“摆线运动”,这是教材及练习中从来没有涉及的内容,考生若不能灵活掌握等效假设等方法,要圆满解出此题并非易事。
  两个实验题都具有探究性,没有照搬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且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又是学生学过的。如果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实验教学,注意细节,有所创新并能改进实验,提出有创意的新的实验方法,那么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应付。
  (3)试题的设计体现开放性。
  实验题第11题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误差分析;选做题第12题3-5(3)关于描述简谐运动特征的公式的书写等答案都不唯一,给考生答题留下较大的空间;还有第10题的(2)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给定的R、S数据探究其函数关系,探究的思路都是开放的。
  综观全卷,基础题、中档题占主体,让考生难以动笔的题目极少。即使是最后的计算题第14题和第15题,每题都首先设置1~2个小题,作为铺陈,引导考生进入题境。应该说,这是一份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质量较高的试卷。
  
  二、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2008年高考物理江苏卷总体感觉比较平稳,试题难度也比较合理,对新课程的推进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也能很好地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但考生反映整体偏难,中等以下的学生答题感到有困难。偏难是学生的主观感受,其主要原因是:试卷绝大部分是原创题,试卷比较强调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我们很多考生的软肋,他们还习惯于解陈题、熟题,还习惯于教师讲的、书本上现成的,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创新意识还较淡泊。因此,作为教师,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中心”的精神的理念还很迫切。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要在领会课改实质精神,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上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夯实知识基础,渗透能力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讲清讲透,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构建起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
  高考把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2008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综合考查了考生能力,首先是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是空间概念和数学能力,还有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模型的综合、迁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决不能靠搞题海战术来实现,也不是靠短期的突击训练就能奏效的,而要将高考物理要求考查的五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原来的“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教学中必须更多地创设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氛围,多给一些深入的思考,少给一些雷同的模仿,在融会贯通的道路上多迈几步,把学生从“题海”中拉出来,尤其是要避免陷入那些繁、难、偏、旧的题目训练中。
  2.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日益成为高考试题内容的一个明显倾向,强调学以致用,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逐步培养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联系实际,不仅仅要联系自然现象、生产技术等方面,而且要注意物理学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联系。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设计、挑选、搜集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增加学生对这类习题的训练,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正确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生产实际中涉及物理知识的素材,多收集、整理,多关注S-T-S(科学・技术・社会),注意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这对他们将来参加社会生活是有益的。
  3.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要切实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将探究体验与物理实验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探究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08年江苏高考是走进新课程后的成果检阅年,高考命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方向。尽管高考试题每年都在不断变化,但“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的特点始终不变。我们只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秉着“立足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理念,坚持“知能并重,勇于创新,联系实际,回归基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定能够把中学物理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有机衔接起来。

推荐访问:知能 并重 勇于 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