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创作途径 提高自身修养 医务人员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

  摘要: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民大众的艺术。本文通过舞蹈创作实践,提出舞蹈创作者需要深入生活,积累素材,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关键词: 舞蹈创作 生活实践 修养
  
  一、把握创作途径
  
  (一)生活体验
  创作的灵感来自内心世界,是创作者本身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悟,对自身内心的反省和顿悟。灵感来源于对社会的观察和体验。舞蹈创作者除了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创作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生活素材。一个创作者倘若长期脱离社会生活的哺育,就会失去时代精神的滋养,在他的心海中就不会涌起创作冲动的波涛,更谈不上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 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素材, 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加工, 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 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 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在舞蹈《东归英雄》中,演员做出一个挥动整个手臂绕大圆的动作,这就是创作者在充分观察,熟悉蒙古族人民骑马生活中拿着马鞭挥动手臂赶马的一个生活动作所演变成的一个舞蹈动作,非常逼真、生动,打动人心。又如,《大地之舞》、《孔雀飞来》、《扇妞》、《扇骨》、《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作品,都是编导深入生活之后运用自己的智慧、想象力编排出来的。
  (二) 将体验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
  1.构思脚本。舞蹈构思就是编导在他所处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经过深入观察体验得来的创作灵感和零碎的生活素材,通过创作者提炼和加工,构成独特而又理想的意象活动。舞蹈构思如同十月怀胎,要经历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再到胎儿及完整的艺术意向的成熟阶段。它是转化成舞蹈作品的前提。舞蹈构思是舞蹈编导在孕育舞蹈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舞蹈形象思维活动。它包括酝酿、确定主题,选取、提炼题材,塑造人物形象和考虑整个舞蹈结构的布局安排,探索和追求舞蹈艺术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概括起来讲,从舞蹈的内容到表现形式如何做到完美的统一。因此,舞蹈构思在舞蹈创作中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舞蹈创作是不是舞蹈艺术的构思,符合不符合舞蹈艺术的构思,这将直接影响整个舞蹈艺术作品的成败。
  2.意象物化。意象物化是指舞蹈创作者运用舞蹈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供审美的舞蹈艺术形象,即将舞蹈构思转化成舞蹈作品。舞蹈语言运用的好坏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因为舞蹈语言是舞蹈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维,描述人物行为的环境和特定的氛围等,都离不开舞蹈语言的各种艺术表现功能。也就是说,舞蹈作品就是用舞蹈语言为主题建造起来的审美实体。舞蹈语言的选择是根据舞蹈的内容来确定的:第一,舞蹈语言要符合本民族舞蹈的特点;第二,舞蹈语言的编排应从人物内心情感出发。李紫君、刘滨在深入黑衣壮人的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到了黑衣壮人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那种自信乐观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感悟到了黑衣壮人的人生真谛,按捺不住创作的激情,催生了《壮族大歌》这一舞蹈作品。编导以扬弃的态度,确立以人为本的创作思想,以意象为构思,以感知为基础,以想象为手段,以写意为方法,艺术地集中概括、升华和浓缩了黑衣壮人的情愫和个性,以黑衣壮人清纯甜美、高亢激越的《壮族大歌》为音乐主线,在起伏跌宕的歌声中,营造了非常真切质朴的生活情境,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黑衣壮人在当代艰苦创业的真实情景。所以说,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从生活的认识到构思,再到艺术表现,如同郑板桥所描述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每个环节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二、舞蹈创作者要把握好舞蹈创作途径必须提高自身修养
  
  (一)提高舞蹈创作者敏锐的生活洞察力、感受力和分析能力。
  罗丹认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就是艺术创作者必须具有的独特的观察能力与强烈的知觉感受力。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舞蹈美是生活的反映,舞蹈美来源于生活美而又高于生活美。好的舞蹈作品是编导者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是编导的主观审美感受与客观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在舞蹈作品中,美以尽可能纯粹和强烈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能够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如舞蹈《走、跑、跳》,编导把和平时期的军人生活中最常见的“走、跑、跳”艺术地构思出了当代军人的风采,准确而深层地揭示出当代军人报效祖国、奉献一切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看后使观众感到可敬可亲。
  (二)提高舞蹈创作者的文化素养。
  舞蹈构思脚本过程需要文化底蕴作支撑。舞蹈创造者具有较深的文化素养才能挖掘出舞蹈作品的深刻涵义,创造出好的舞蹈作品。艺术源于生活,植根生活。舞蹈编导没有舞蹈文化的积累,只靠想象是难以构思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的。如张继刚的舞蹈作品,十分突出的一点就是有着较为深厚的坚实的舞蹈文化积累。《黄土黄》看似一个情绪舞,然而已绝非一般程度上的情绪舞, 导演用深刻的创意、明确的指导思维, 让一个看似单纯的情绪舞表现的却是一种精神实质, 一个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的中华民族。这样的作品, 带给观众的已不仅仅是色彩、风格, 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的思索。中国舞协副主席游惠海在《张继刚舞蹈创作研讨会》上曾介绍:“张继刚长时间深入民间,刻苦向民间艺人学习,有了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熟悉与积累,因此他的作品蕴含着浑厚的民族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达出人民大众质朴真挚的情感,表达着对人民、对土地的深沉挚爱,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舞蹈创作者的专业修养。
  1.提高舞蹈创作者的音乐感。在理论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形象上的理解。例如,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象。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另外,在舞蹈作品中,音乐常常被喻为“舞之魂”,可见音乐在舞蹈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今的舞蹈创作中,音乐普遍诞生于舞蹈之先,这就更加要求创作者具有强烈的音乐感。
  2.提高舞蹈创作者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的认识。舞蹈构图是舞蹈语言在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也是舞蹈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动态结构, 通俗地说,一般指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和造型,所以我们通常把舞蹈构图称为舞蹈画面。舞蹈构图既然是一种舞蹈语言, 那它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和情绪, 而这些情感情绪一部分就是通过运动线对空间的分割或者定点的造型来暗示给观众的。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如蒙古群舞《奔腾》中24 个男子排成6 纵列向前移动, 给人以气势磅礴的动态, 同时由于平均地分割舞台空间也给人一种稳重向上的体验。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它能很精确地反映出舞台空间变化所带来的情绪变化。如果我们将群舞《奔腾》中24 男子6 纵列中去掉左边3纵列, 舞台的左边立刻空荡起来, 观众一定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右侧, 如果一直不改变这样的状态, 观众会感觉处于失衡状态, 从而有一种不稳定的心理感觉。这就是空间给人带来的奇妙体验。
  3.提高舞蹈创作者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的了解。舞台灯光变化运用得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再见吧,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都是灯光师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
  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分考虑舞蹈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提高舞蹈创作者的想象能力。
  舞蹈具有浪漫抒情色彩,这是作品打动人心、感染观众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想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象,就像童话中的魔杖,点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如少儿舞蹈《老虎枕头》本意是表现中华民俗风情的久远灿烂,表现少儿天真活泼的童趣。但作品想象力不够丰富,情节平平,无闪光点。如果把老虎枕头变大,使其拟人化,加入“枕头”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参考文献:
  [1]吴晓邦.舞蹈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推荐访问:提高自身 修养 途径 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