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的情境教学]语文课内外靠谱吗

  摘 要:“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点明了文与道、情与境、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情境教学的依据。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 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是语文课堂上的一种常用教学手段。一千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说法;清代王国维在著名的《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提法。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情与境、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前人的这些研究成果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1]
  那么,怎样才能创造情境,激活语文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融入课堂呢?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志即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有位名人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健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很多教师注重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情境的创设。要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则要处处设置情境,以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如果像以往那样仅仅靠老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就想打动学生,就想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一、出乎其外,入乎其中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还把我写的一篇文章《我的父亲》读给学生听。通过老师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融入社会,体验生活
  
  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是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如《甜甜的泥土》是一篇以反映当代生活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因为大部分学生家庭是幸福的,无法体会缺憾家庭孩子内心的痛苦,更无法体会他们对亲情的渴望。但许多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等已经接触过一些类似的生活画面。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共识:“离异的孩子渴望得到爱”、“离异的孩子不幸”、“后妈可怕”。很少人认为这类孩子的生活是美好的。我引导学生去讲讲“我身边的小亮”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在热烈的讨论之后,大家形成共识:在生活中充满爱,即使是离异的孩子同样可以得到人类的关爱,进而大家理解了题目的含意:爱如大地一样广博;爱如泥土,无处不在。
  
  三、走进课文,扮演角色
  
  有的课文情节曲折,我们可以利用课文本身具有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迅速地理解课文。如《变色龙》中,就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警官奥楚蔑洛夫从广场走过的样子,处理狗咬人事件穿脱大衣的动作,我请一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认真地去研究,对人物的性格仔细地去揣摩。在初二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课文,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学生自然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品味音乐,咀嚼人生
  
  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蒹葭》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缠绵,可是文言词句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我给学生放了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在同样动人的歌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主人公苦苦追寻意中人的情景。对于诗词的教学,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如教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用语言来激发引导学生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在音乐中,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词的妙处。
  
  五、竞赛互动,寻觅激情
  
  孩子喜欢争强好胜,渴望表现自己。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表现欲望,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3]《窗》一文中,设置悬念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设置悬念之处,看谁找得多、找得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都主动地、紧张地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六、插上翅膀,走进想象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放性结尾,可以很好地达到目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于勒发财归来后的命运。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菲利普夫妇把于勒接回家;有的写于勒没过多久又变成了穷光蛋;有的写于勒成为了大资本家……学生对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把握得很好。
  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语文课堂就会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百花园。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新课程标准.2005:88.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戈致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材料与过程指导(初三).2005:5.

推荐访问:语文课 情境 新课标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