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增长周期:发展创新型经济] 以系统变革迎接消费新周期

  [摘要]走出后危机阶段的关键是提振产业投资信心和明确产业投资方向。危机过后,新产业革命将推动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新产业革命推动的产业创新目标是发展知识密集产业和开发绿色技术产业。产业创新依赖于创新型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性结合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基本特征。创新型经济牵动增长方式的转型,创新型经济仍然需要投资推动,但要求投资方向转向推动创新。创新型经济不否认开放型经济,但需要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在新增长周期,地区竞争力指的是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这种能力特别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培育。
  [关键词]产业 创新 经济
  [作者简介]洪银兴(1950― ),男,江苏省常州市人,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1-0067-06
  
  中国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已经进入到后危机阶段,后危机阶段即经济停止下滑、复苏尚未开始的阶段。危机是短期的,发展是长期的。进入后危机阶段,意味着需要及时地由保增长转向求发展。后危机阶段有多长,很大程度上看迎接新增长周期的发展性投资的强度。研究投资结构发现,中国在危机阶段刺激经济主要是靠政府投资,企业和民间投资不足。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率从2008年1-9月的33.7%提高到2009年1-8月的82.7%,同期外资的增长率由6.8%下降到-12.1%,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增长率由24.0%下降到11.0%。显然,进入后危机阶段后,必须解决好企业和民间投资问题。如果企业和民间投资没有大的增长,不能成为主体,经济复苏是困难的,而且,政府为刺激经济扩大投放的货币,没有企业和居民的积极响应,后危机阶段可能要停留较长的时间,甚至有通货膨胀的威胁。现在房地产市场热、资本市场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和民间产业投资的信心不足和投资方向不明。须知靠虚拟经济的投资热度,没有实体经济的投资热度,是走不出后危机阶段的。因此,走出后危机阶段的关键是提振产业投资信心。产业投资光有信心还不够,更需要明确产业投资方向。由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对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新的产业投资必须重点投向产业创新领域。
  
  一、新增长周期和新产业革命
  
  提振产业投资信心,明确产业投资方向,需要明确危机是暂时的,发展是长期的,危机过后将进入新的增长周期。需要寻求支持下个增长周期的新的动力和活力。
  从经济周期分析,每一个增长周期的增长都有新兴产业支持。这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具有长周期的特征。长周期是五十年左右一个周期,一般是以类似于产业革命的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增长效应所支持的时间来说明的。熊彼特依据长周期理论把百余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概括为三个长波,与五十年一个周期相吻合。第一个长波大约从1783-1842年,即第一次产业革命产生了蒸汽机,支持了五十年的经济增长,其间发生1825年的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第二个长波从1842-1897年,即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机后进人钢铁和铁路时代,又支持了五十年的经济增长,其间发生了1875年的第二次经济危机。第三个长波从1897年开始直到熊彼特1939年提出这一理论后没有结束,一般认为是20世纪40年代。其特征是电动机和内燃机普遍应用后进入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又支持了五十年的增长。其间发生了30年代的大危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长波可以从1946年世界上出现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算起,这个长波的特征是产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特别是到20世纪末,产生了电子信息网络,就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支持了五十多年的经济增长。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意味着由电子信息网络所支持的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下降。这意味着危机过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必将是由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来推动。
  在下一个增长周期中新产业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突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得者,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的概括,新产业革命主要涉及以下领域:第一,以电流为信息载体的集成电路,将于2016年达到技术极限,2019年达到物理极限,人类必须发展新一代的信息载体和信息产业。因此,下一轮的产业革命需要解决的是新一代的信息载体,新一代的信息产业。从近年来“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概念的提出,我们会发现新一轮信息革命的方向。第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已经面临枯竭,特别是由于使用化石能源造成了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异常。这个问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及人类健康和安全。因此,人类必须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廉价电力的新能源,要提供代替石油的新一代的燃料和高密度储能的材料、器械和技术,提供低碳经济的技术。第三,当今全球人口达66亿,到2050年将达到90亿,必须增长50%以上的粮食,同时还必须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疾病传染。因此,人类必须发展生物技术和产业,以确保人类的温饱、健康和生存,这就涉及生物技术革命。
  显然,新产业革命是由人类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其目标是发展知识密集产业和开.发绿色技术产业。进入21世纪后,世界范围内已见端倪的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环保技术在开发和利用上的突破,正在推动新一轮产业创新,支持下个增长周期。
  过去每一场新科技革命都是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因此,我们不可能与这些国家进入同一起跑线,只能是在发达国家之后,发展新兴产业。现在情况不同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创新没有国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会对各个国家都是均等的,不像过去,产业革命的机会只是给发达国家。中国也有这个机会和条件。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对国家的经济地位是一次大洗牌。中国的经济总量从危机前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危机过后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人均GDP还不高,整体实力还不如发达国家,但在发达地区,在领先发展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和发达国家有同样的发展机会,进入同一个起跑线。过去由于发展水平的原因,中国错过了新产业革命的机会,这次不能错过。
  
  二、创新型经济和产业创新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产业革命和新增长周期,需要通过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创新型经济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创新型经济反映增长方式的转型,由主要靠物质投入推动增长转向创新要素驱动增长。其基本特征有三个:(1)以创新知识密集产业和绿色技术产业为标志;(2)科 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结合;(3)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紧密合作。
  创新型经济是在已有的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是要以开放的制度和政策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但隐含的含义是我们现有的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要通过开放向他们学习。而发展创新型经济就意味着,我们与发达国家处于同等的地位,进入同一个起跑线,推进新的产业革命,发展新兴产业。
  迈克尔・波特强调:竞争力是以产业作为度量单位的,国家和地区竞争力通常针对特定产业。创新的新兴产业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就看你有没有发展这个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
  产业创新不只是产生在该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而是要求这些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产业地位,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现阶段,上述新产业实际上在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但要成为主导产业还需要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是新产业的规模经济问题。新兴产业目前是星星点点,尽管全国加总可能达到相当的规模,甚至有人惊呼产能过剩。而事实情况是,一方面每个地方的新产业都没有形成集群,得不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是新产业从研发到制造到采用,没有形成产业链,达不到范围经济。因此,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规划和市场的力量优化布局,不仅要推动同类产业形成集群,还要通过分工和合作形成产业链。这里特别要强化市场竞争机制。新产业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根源在地方保护。打破地方政府的保护,充分展开竞争,新产业的集群在全国范围内才能形成,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才能建立,新产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第二是新产业的成本控制问题。虽然新产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在其产生初期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成本太高。这里面既有研发成本的补偿,也有生产所用的资源(材料)成本,特别是还有沉没成本。因此,其价格大都处于高位。市场一时难以接受,由此直接影响新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发现并应用降低成本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介入,由于新产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本身就具有外溢性,全社会都能得到其收益,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新产业技术研发必要的补偿和投入,从而降低新产业对研发成本的补偿。同时,为推广新产业产品,政府也需采取一些鼓励和补偿政策,来降低沉没成本。例如,对一些原来使用化石能源的企业转向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所进行的技术的改造提供必要的补偿。
  第三是创新产业需要足够的空间,这属于范围经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工业化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有的工业项目几乎已经布满,经济能量超出了国土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创新型经济项目就存在空间不足,范围不经济问题。为此需要从范围经济的角度扩大创新产业的空间。其途径包括:(一)淘汰和转移传统制造业,腾出空间来发展新产业。特别是在各个开发区,孵化出的产业和企业没有必要都留在开发区,孵化出来的产业和企业到一定阶段就要“飞出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开发区不断地创造新产业、新企业,保持创新活力。(二)扩大创新型经济的势力范围,把一部分制造环节放到其他地方去,品牌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留在本地,就可大大扩大创新型经济的范围经济。
  产业创新也包括传统产业。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传统产业要在新产业革命中不被毁灭,就要创新,就要升级。其途径包括:首先是传统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低碳和低能源消耗升级;其次是传统制造业进入新产业的产业链,比如,装备制造业转向新能源的装备制造;再次是传统产业采用新产业的技术,这样,传统产业就能通过创新进入到创新产业的行列。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互动性结合
  
  科技进步的趋势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从上百年缩短到几十年、十几年、几年。现在一个科学发现到生产上应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一个科学突破很快就成为技术上的突破,并形成新的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几乎同时进行,两者的互动性结合是当前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基本特征。
  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创新要素的支持。《世界是平的》一书总结了美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素和制度保障,其中:一是拥有很多具备科研能力的大学,它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实验结果、创新成果和科学突破。二是建立大学一企业科技中心,该中心可能涵盖很多学校和企业,最终将带动新产业的繁育,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技术的运用。三是拥有全球监管最严格、效率也最高的资本市场,新产品和创新很容易得到风险资本的支持。四是社会的开放性,可以吸引众多的外国创新人才。五是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见,创新资源涉及提供科教资源的大学、创新创业的人才、创新的空间和平台、创新的制度等。
  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过程。创新型经济的特征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包含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产业创新需要直接采用科技创新的成果。其主要说明要素在于,在现阶段的中国,高科技的国际差距小于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在高校和科学院发现和掌握的高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像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那么大,从大学和科学院获取最新高科技成果是创新产业的捷径。
  由于存在各种原因,科教资源特别是以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高科技资源的区域发布是不均衡的。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中,各个地区依据各自的禀赋资源在吸引科教资源方面创造了不同的模式。
  在禀赋的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南京创造了就地利用科教资源进行自主创新的模式,建立起高校的知识创新资源向企业顺畅流动和转移的机制。其主要形式是在研究型大学周边建立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在南京甚至有“满城都是科技园”之说。
  在禀赋科教资源缺乏的地区,吸引科教资源的方式大致有深圳和苏南两种模式:
  一是深圳模式。在深圳,禀赋的政策资源丰富,其特点是依靠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进行,把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形成“四个百分之90%”以上: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二是苏南模式。在苏南,地方政府作用强大,其特点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吸引外地的科教资源。例如,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或是新建科教城,或是以原有的开发区、工业园吸引大学和科学院进入建立与当地合作的研究院。
  产业创新需要产学研合作创新。长期以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脱节的,科学家的研究停留在知识创新阶段,企业要采用现成的技术,中间阶段是梗塞的。发展创新型经济就意味着大学的知识创新延伸到了产业创新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延伸到了产业创新阶段。这样在产业创新上形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的互动合作。两者的互动即 相互导向。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追求的是学术价值,追求学术领先和重大科学发现。企业家追求的是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两者的互动就把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结合起来,使创新成果既有高的科技含量,又有好的市场前景。
  创新型经济与投资推动型经济不是对立的,不能以为创新驱动就不要投资推动。创新型经济同样需要投资推动,关键是要求投资方向转向推动创新。除了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外,企业要成为创新创业投资的主体。在发达国家,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大都是由创投公司投的,其主要机制是存在较为成熟创业板市场之类的退出机制。而在中国创业板市场才刚刚起步,创业资本退出的机制不完善,专业的创投公司发展有限。因此,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不能完全指望创投公司,需要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除了积极引进国际创投公司和地方政府组建创投公司外,特别需要非创投公司性质的企业成为风险投资的主体。其好处:第一,这类企业面广量大,只有当这些企业参与高科技的风险投资,创新型经济才能真正形成。第二,这类企业与创投公司的最大区别是具有长期投资行为。创投公司从进行风险投资开始起就想着退出,其投资行为往往是短期的,其投入的阶段也靠近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而企业则不同,他们投入面向新技术研发往往同企业的长期发展相关,因而,有长期投资的准备,其进入的阶段固然会考虑新技术靠近进入市场的时间,但不乏有理性的企业家在新技术的种子阶段就进入。
  
  四、开放型经济的转型支撑创新型经济
  
  创新型经济不否认开放型经济,恰恰需要开放型经济支撑发展创新型经济,但是开放型经济也要转型升级。其主要原因是,以现有的开放战略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正在衰竭。这可以从国际贸易和引进外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就国际贸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率。金融危机重创中国的出口,从2008年7月的26.7%降到2008年12月的-2.8%,直到2009年9月整个经济企稳回升时出口增长率仍为负数(-2l.3%)。出口增长率的明显下降,固然有西方国家因危机而需求下降的原因,但不能不看到有两大问题阻碍出口的进一步增长。其一是相当数量的出口品存在国际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意味着,即使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复苏了,相当多出口品仍然可能没有市场。其二是国际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反映各个国家保护主义的抬头。长期以来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缺乏,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现实中,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在面临着一个就业压力,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要通过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提供就业岗位,以解决严重的就业问题。这些国家不断地以反倾销为名设置进口壁垒。即使政府不保护,民间也会以“烧中国鞋”的方式进行抵制。面对这些摩擦,我们的出口产品需要升级,唯有增加出口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面对出口增长率下降的压力,出口战略和出口结构需要按照创新型经济的思路转型升级。其理论指导就是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按比较优势的思路安排中国的贸易结构,只能致力于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和高能源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其结果是冻结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距离。谋求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就要创新。实现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对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出口品的替代。出口品不仅要进入它们的超级市场,还要进入它们的高端市场。这就可以以技术优势越过它们的进入障碍。
  第二,就引进国外资源来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资进入的速度显著放慢,尽管可以指望危机过后外资进入数量有所增加,但是随着中国劳动和土地成本的明显提高,不可能指望外资会像过去那样大规模大范围进入。面对外资进入增长数量的下降,引进国外资源同样需要按照创新型经济的思路升级。
  首先是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研发、创新技术。创新型经济不仅仅指本土企业创新,也包括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的不断创新。在劳动成本和土地价格不再具有优势时,需要强化人力资本优势和创新环境,鼓励外资科技企业和研发中心的进入,促使外资进入的环节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研发环节延伸。
  其次是利用国际资源来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从总体上说,中国发展创新型经济“不差钱”,差人才。虽然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上中国的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先进的创新资源特别是创新型经济的领军人才相当多地集聚在发达国家。因此,如果说过去的开放型经济主要是要引进国外资金,那么发展创新型经济所需要的国际资源更多的是高端人才,特别是现代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
  再次是各类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开发区需要由原来引进国外资源和国外产业的主要载体转变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引领区。开发区功能的转变提出了对开发区评价标准的改变。过去开发区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引进多少外资,产出多少GDP。现在则更多关注引进多少大学的研发机构,孵化出多少新技术、新产品。过去开发区基本上是按照世界工厂的模式建设的,进一步的发展遇到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容量的约束,而且使用外来民工也达到极限。因此,需要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工厂的研发和孵化基地转型,使工业园成为高科技的孵化园。按此要求,各类开发区突出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现有的许多开发区作为制造业的集聚地,需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推进低碳化建设。二是现有的开发区基本上是制造业的生产基地,需要推进开发区的城市化建设,不仅要集聚和提供生产要素,还要能够集聚和提供城市要素;在开发区内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三是现有的开发区主要是引进外资,需要转向引进创新资源,即主动接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辐射,又要积极地引进世界著名科技企业及其研发中心和风险投资进入,从而使开发区、工业园成为大学科技园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政府在推动创新型经济中的作用。研究地方政府对某个地区发展的作用,需要明确地区竞争力概念。在新产业革命下的新增长周期,地区竞争力指的是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这种能力特别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培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培育地区竞争力的途径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重要的是企业竞争力。因此,当时的改革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中心,政府作用的中心是培育企业竞争力,甚至直接进入企业过程帮助其提高竞争力。发展乡镇经济阶段突出培育乡镇企业,在开放型经济阶段则是突出支持外商投资企业。而在进入发展创新型经济阶段,地区竞争力更多地反映在产业竞争力。在这里,政府不是直接作用于企业,而是“打造产业环境和组织结构,以及创造一个能刺激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特别是扮演刺激创新的角色。这反映地方政府功能的转型。
  
  (责任编辑:沈敏)

推荐访问:周期 迎接 增长 迎接新增长周期:发展创新型经济 迎接新增长周期 迎接中国经济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