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中的引题】引题

  讲课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达成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但讲课质量的高低与“引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回顾多年的数学实践,深感数学课的“引题”很有学问,往往同一内容、同一问题,因“引题”是否“对路”,其效果截然不同;“引题”“对路”的课讲起来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吸引人、学生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且学生也能积极思维,讲课效果好;无“引题”或“引题”不“对路”,学生就不知道老师下面要讲什么,怎么讲。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在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当然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科知识的掌握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那是我们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本,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探索,多实践,一定会找到更好的答案。以下就为什么要“引题”和如何才能“引题”“对路”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讲课要注重“引题”
  
  有经验的老师在授课开始时,总是首先启发式地引出问题,这就是所说的“引题”,也称为“激疑”。古人对引题的作用是这样评价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说明学习应是从疑问开始的。因为疑才有思,有思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对“苹果为什么向地球上落”的疑而得出的。学生听老师讲课也是如此,有对老师提出问题的疑才能全神贯注地听,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样的学才能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开发智力的效果。我在给学生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曾经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量它的内角和,学生得出的结果是180度。然后我就问“是否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当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后我又问“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呢?”这一问引起了积极的思维。此时,抓住时机进行讲解,使学生积极的沿着我的思路探索如何求“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例子说明,恰到好处地“引题”,就能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过来人题,学生往往会产生急于听讲的愿望,这样听起来就主动。否则,老师声嘶力竭讲了一大段,学生还没搞清老师在讲一个什么问题;讲的口干舌燥,听的抓耳挠腮,讲课效果就不会好。因此,我体会到讲课中“引题”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定要“引”好,正所谓“引题”“对路”讲课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引题”不“对路”讲课犹如茶壶里的饺子肚里有倒不出来。
  
  二、如何“引题”“对路”
  
  能使“引题”“对路”的方法很多,但我觉得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其一是“引题”要切题。所谓的切题是“引题”提出的疑问反映了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这样学生一开始就能抓住问题的根本,从切入点直接到达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清晰明了,对问题理解透彻,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推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可得出。当“引题”不切题时,就可能掩盖了问题的本质,使人看到的只是表象,看不到事物内部的逻辑和事物的运行规律,不但不利于内容的讲解,反而有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偏,自己也会有“画蛇添足”之感。为“引题”切题,老师要在备课时下工夫,对所要讲的内容推敲,几经琢磨,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因为“引题”的本身就要求对所讲的问题透彻理解,否则是“引”不出来的,“引题”切题体现了老师的匠心。
  其二是“引题”要贴近日常生活实践。贴近生活实践的“引题”大家感兴趣,容易使大多数人同时在思维上形成“共鸣”。这是由于人们往往对日常生活的事物都习以为然,突然
  从习以为然的事物中提出来一个反常的问题,大家会觉得非常奇怪。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大多数人都有猎奇的奢好,人接触到奇怪的事物思绪就会立即集中到一点上,并由此会产生连锁反应:奇――思――探索――得出结论。比如人们都认为树上的苹果一定向地上落,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当你问他们苹果为什么向地上落时,未学万有引力定律的人会觉得对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由此会产生探索奥秘的渴望,结果使大家的思维产生共鸣。此时老师就能非常容易地抓住学生的思维“热点”。因势利导,转入问题的实质,使学生在情绪高昂的情况下主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使教与学确实成为双边活动。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如果“引题”过于抽象,或者是脱离生活实践,“引题”所列举的事物只有少数人能理解,就会使大多数人难以在思维上产生“共鸣”,使大家觉得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使“引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目的。
  其三是“引题”要短小精悍。“引题”是要“激疑”,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动学生的思维,因此,引题一定要短小精悍。否则“引题”过长,学生会觉得离正题太远,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的精力分散,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引题”不要太长。
  总之,数学课的讲解中注重“引题”,把握引题的要点,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效果显著提高,达到较高的授课质量。

推荐访问:课中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