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学习在“真我”教育中的意义】

   所谓“真我”教育,即是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将立足点与出发点置于学生这一原点上,松开对孩子身心的束缚,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拓展更大的空间,在保护“童年生态”的前提下,使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进而使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达到具有独立精神和心智健全的“真我”成长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以自然之美丰富心灵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曾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学生周围的世界,首先是那包含着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是学生理性的永恒。”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则认为是“勤有功,嬉无益”。所谓“勤”,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嬉”,则指留恋书本以外的世界,属于不务正业之举,有害而无益。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对知识文化、书本文化过于顶礼膜拜。小孩子应在大自然中游荡、徜徉,这是无用之大用,因为那里才是知识、语言、审美的最初源泉,这是封闭式的“温室”教育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人生由于有了这些经历,就会具有丰富性。现在的孩子则被囚禁在一处处水泥丛林中,这是对孩子的心灵生态的一种破坏。远离自然,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才能体味到的快乐,失去了只有大自然才能提供的广阔无比的想象空间,导致了孩子在情感发展和精神世界中出现先天缺陷。
  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去“旅行”,到大自然去读“大自然之书”,开发的是学生的艺术思维,属于高雅的审美教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在泗水河边,孔子巧借流水教给弟子们做人的道理,体现了他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能否在雪后把语文课堂搬到室外,带领孩子在粉妆玉砌的世界里尽情玩耍?静等日落的时候,和学生一起举目望天,欣赏变幻无穷的彩霞,问一问,是哪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样以天空为画布,信手绘出这绚烂美妙的云彩?……学生本质上是诗人,在大自然中自发的探索与求知,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灵性,才能使“在实践中语文”的精神落到实处,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以文字书写激活潜在灵感
  先来看一个孩子修改一篇作文的过程:
  孩子的原文结尾:“哈哈,把我喜欢的一句歌词改一下,送给这些饺子:我很丑,可是我味道不错!”
  老师在这篇作文的结尾写上这样的评语:结尾没有点明主题。这次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希望能在作文中“画龙点睛”。
  后来,这位同学把原来的结尾改成:“活动结束了,大家还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通过这次活动,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也明白了父母的不易,真是一件有意义又快乐的活动。”
  为什么会有这样失败的评价?是因为我们老师的评语教育味太浓了,固守着“立意要高”这一传统思维模式,扼杀了学生的纯真和坦诚。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虽然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但他们却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他们在学习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独特的话语系统。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词汇虽不丰富但很生动,虽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足以表述他们的生活。我们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用真诚的“涂鸦之作”,而应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充分呵护这些沉淀在文字背后的生命活力和童真意态,鼓励学生把原汁原味的学生话语表达出来。只要我们亲近童心,保持童心,学会用学生的思想宽容学生的作品,也许,我们才能见到一些久违的具有灵性及悟性的作品。
  学生是感性化的人,他们的生命中有许多成人看不透的东西,对于生命,他们执有最纯真的情感和最丰富的想象。因此,老师还应激发与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的想象与智慧共舞,把言语创新的要求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写出个人“独特的反应”。比如,美国举行了一次佛罗里达州作文大赛,一名九岁的小男孩儿写了一篇想象作文《孵蛋》:“星期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到效外去玩,捡到一个蛋,就拿回家,开始孵蛋,原来这是一枚‘尼克松蛋’,结果我孵出了一个尼克松!”结果,他被评为该州作文竞赛一等奖!
  作文是发出自我的声音,但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习作却只有一个读者,那就是老师。当学生在写 “爸爸,我想对你说”、“妈妈,我想对你说”之类的习作时,他们知道最终看到这篇作文的只是老师,所以,大部分学生并不考虑我想说什么,而是思量我该说什么,不能说什么,从而把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关在内心深处。在这样一种畸形的作文状态下,作文教学怎能不向畸形发展?所以,老师应从学生写作的心理出发,引导学生树立读者意识,从而激发起学生作文发表时的自豪感。
  三、让考试测验充满人文关怀
  不容回避的是,如今的考试,对于充满人文艺术魅力的语文教育而言,已变成了味同嚼蜡的文字游戏。试卷中的许多基础题目,可能是除了考试外一辈子也遇不到的,而阅读题中的成人视角与机械的标准化答案,严重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解读能力。这样的伪知识、伪能力越多,就越没有了语文素养。长此以往,学生的心智、情感,包括人性等种种美好的东西,都将受到巨大的迫害。以学生为本位的考试观的提出,就是要把学生自我真实的言语需要与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言语需要结合起来,以考查真正的能力为基础,最终使学生的想象性、创造性、言语个性得到发育成长。这其中,应足够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并将其纳入综合能力评判系统。
  学生本位理念的考试,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而不应让学生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不是使学生避免经历考试的失意,而是培养他们对待失败的健康心态。如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我们可以允许他申请重考,直到学生对考试成绩满意为止。这有助于学生把失败看做一个事件,而非一种状态,能使学生深信,尽管所有人都会经历失败,但只要努力了,就永远是成功者。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