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寓情于景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性情率直,真情流露,寓情于景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  学生认识的不仅仅是课文中“九百”、“银丝”、“断掉”这样的文字。教学过程中,通过声音、影像等情景创设,置身绝壁,感悟台阶的漫长、陡峭、危险,人行尚且艰难,扫路人劳动环境的艰辛可想而知,崇敬、尊重、爱怜、心碎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纯洁而感伤的情感会在心中升起,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目标自然实现。
  如果小学生的表达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立意”愈高,人格将会愈低。让学生的表达反映自己的生活是天然合理的,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最吸引人和感动人的,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学生表达自然是健康的。
  二、尽情倾吐,无拘无束
  我一直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每次表达,利用一切机会欣赏课文,欣赏他人、欣赏自我,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感悟的舞台。
  课文中“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游客们气喘吁吁……望而却步。”年过七旬的扫路人,在这样环境中求生,还说“不累,不累”。难道他不想退休过上孙儿绕膝,安享晚年舒逸生活;学生们自己也在思考,他能享受退休工资吗?有保险吗?不是工人60岁就得退休吗?他70多岁了还要在这么危险的环境中扫路,难道他不担心自己生命安全吗?他之所以说不累,是不是害怕领导认为他不能胜任,辞退他,反而失去生存的依靠?……学生把想说的话尽情倾吐,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既培养学生的情商,又为学生写作积累情感基础,是语文教学生活化、时代化、直观化的一条可行之路。
  三、感悟人生,净化心灵
  生活处处是文章,事事练达皆学问。在情景创设教学中,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表达水平提高比较快,有的学生表达水平很难提高。如何令这部分学生由不会说到会说呢?成为我关注的问题。
  课文说“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许多游客望而却步,作者顺着银丝上了峰顶,心里正在得意之时,看见一位面色黝黑,瘦削的脸,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的老人,正借着淡淡的星光用一把竹扫帚淡然的清扫着路面。黑、瘦、衣服褪色、星光等文字告诉读者,老人生活清苦,劳动时间特殊,要等游客下山才能清扫台阶,早上为新来的游客扫清路面,晚上打扫上山游客留下的垃圾,他工作平凡,心灵高尚;他不辞辛劳,无怨无悔;如果游客人人爱护环境,不仅是对老人的帮助,也是在帮助游客自己,净化游客的心灵。学生们畅谈自己感受,联系身边的大事小事,气氛活跃,好不热闹!
  打开心灵的窗户,真情地感悟人生的甘甜与辛酸!成就他们的人生,育人的功能得到发挥。
  四、深层感悟,以悟促说
  说出心理真实感悟是教改探索的一种境界。课文中,老人悠然地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学生感悟到老人豁达、自信、悠然;也感悟到老人艰难、辛酸、无奈;许多人感悟到老人崇高、无私、奉献!
  读罢此文,纵使你真产生“辛酸”的感悟,也不能证明老人扫路生活辛酸。现实生活中许多老人以助人为乐,不计报酬,他们的胸怀与情操不是我们一把人能感悟透的!
  学生们只要有了感悟和阅历的根,能力的枝叶就会茂盛,就会才思敏捷,文如泉涌!抓好“寓情于景探索”,努力创造自由表达情景,就能提高学生的综和素质能力,达到人情练达皆文章的高度!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附小 江苏】

推荐访问:寓情于景 教学实践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