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与创新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战略创新改革有哪些

  【摘要】创新教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灵魂,本文对“创新教育”内涵进行剖析,分析我国体育教学存在的”范式危机”现状与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性,旨在构建新的创新体育教学改革体系。
  【关键词】创新;教育; 体育教学
  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bstract】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education idea,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spirit, this paper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sports teaching in the" crisis of paradigm" statu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 innovative education" urgency, aims to construct the new sports teaching reform system innovation.
  【Key Words】Innovation;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近年来,“创新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不又一研究热点,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踊跃投身于创新教育的研究实验。其实,创新教育并非又是一个新的口号,而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着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998年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世纪里,综合国力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世界已从传统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经济的核心就在于创新,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正是抓住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它既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又是以创新为价值追求的全新的教育实践。
  1 “创新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深层分析
  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语innovate(动词)和innovation(名词)翻译而来,英汉词典译成”革新”.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也就是说:“革故鼎新”与“引入”都属于创新。最初,“创新”一词是伴随工业革命而出现的特殊名词。20世纪初,J.A.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许多领域。当代国际知识管理专家戴布拉.艾米顿对创新的定义:“创新”是新思想行动”——首先是产生新思想,然后运用新思想解决问题.创新运用到教育中,与教育相融合,又有了新的意义。阎立钦认为:“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研究和实验方案对”创新教育”解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这就充分说明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2 我国体育教学存在的”范式危机”现状与实施“创新教育”的紧迫性
  “范式”这一概念是1969年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提出的,涉指的是自然科学界对科学发展规律的理解,但近年来已经被社会科学界广泛借用.它是指从事某一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守的世界观的行为方式。显然,教育科学也不例外,体育作为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段很长的时期里,体育教育者(包括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基本按照统一的范式从事体育研究和教学,这种范式源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并且通过教学过程代代相传,为他们提供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思路。钱伟长说:“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即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是捉鱼的方法。”而我国目前遵从的体育教育范式,既源于从西方引进的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又交织着尚未在思想上根本废除的”科举”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国教育传统;教学思想上打上了农业时代”传承型”和工业时代的”标准件型”的双重烙印.指导思想方面:“应试教育”与“锦标主义”仍占较大的比重,某些学校只注重尖子选手和运动训练,而忽视对全体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培养。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和教学目标达标化的四大误区。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单纯的体育技术的传授,围绕达标考试来实施教与学,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观念及自我评价体系和没有教会学生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严重脱节,也没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强调学生共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因材施教,使绝对化指标成为衡量学生体育能力的标准,极大地制约学生特长及创造性潜能的发展,学生不会根据体质状况和环境变化可持续地开展健身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使学校体育仅仅成为学生阶段性身体教育。这种范式当虽不能简单概括为”应试教育范式”,但它至少是应试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根据库恩的解说,科学发展的历程是常态科学与科学革命两个阶段的反复过程,事实证明,科学革命源与科学创新,而创新始于反常,反常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发生危机。近年来,学生的体质状况逐年下降,近视率、肥胖现象高居不下,群众健康水平令人堪忧。体育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不能再照老样子进行教学,却又不知道新的路子如何走.学术界对目前学校体育现状的激烈抨击和体育工作者艰难努力的受阻,恰好说明体育基础教育领域与传统不相容的诸多反常已经引发了体育”范式’危机。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3 对创新体育教学改革的建构
  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知识和技能与创造性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凡是能传授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传授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由此可见,对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应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全新的体育观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教会他们能根据身体状况和环境条件科学健身的方法和途径,全面进行多维创新体育教学改革。
  3.1 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根本目的;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健身手段和形成锻炼的习惯作为基本任务;把“健康第一”的观念从学校体育上升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使学生树立“健身”体育观,培养学生全新的健康理念和创新意识。
  3.2 加大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学习是与维持性学习对应的,是一种可以带来变化、更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学习的”预期性”,不同于维持性学习的适应性(即对外界压力简单地作出反应调整),是教育人们学会使用预测、模拟情景描述和模型等技术方法,代表着一种面向未来的超前学习思想,集中反映了学习者的个性思维和主动精神,是学习者学习内在驱动力的体现,即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正是与现代社会提出的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相符合。学校体育应结合各地的实际和学生的能力,打破“三中心”的教学体系,摒弃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内容。改变大一统的教学形式,在加强传授“三基”的前提下,选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并能使学习和应用相结合的新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改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避免“因教施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倡和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并耐心细致的解答,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尝试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设计健身模式和制定健身处方,有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建构适合不同年龄和阶段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以角色扮演为特征的情景设置式、以满足需求为目的的成功体育…让学生在充分体验运动乐趣的前提下了解知识与锻炼的价值,逐渐掌握科学锻炼的形式和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而必要的基础。
  3.3 结合“终身体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终身教育”的提出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终身体育是伴随终身教育思想产生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思想,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身体教育的总称。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征。L.W.安得森在阐述布鲁姆理论时,明确表示:”需要证明的是学生能运用知识,即能把信息用于新的情境和问题上。”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还必需特别重视知识的应用和社会实践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公式来简略表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校体育应该抓住“增强体质”的本质,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培养学生体育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加强体育能力的学习,注重技能掌握与科学锻炼的内在联系和综合,善于运用和转化技能为科学健身服务。使他们真正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和科学健身的习惯。
  3.4 密切联系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人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体育教学具有智育、德育和身体教育等多种效能。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场境,进行适时的思想道德品质、身心素质以及审美情趣教育。培养学生有积极的性格倾向和乐观向上的心态。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个性满足和全面发展,达到真正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便能适应知识经济下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4 小结
  创新教育是一种适合人的本性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教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范式危机”,转变教育思想,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课程设置,构建新的结合整体、过程、和发展的全息多元评价体系,大力实施以培养学习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而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成 西部地区学校体育改革非均衡发展的成因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3月
  [2] (美)安德森 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创新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 王广虎 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出四大误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1
  [6] (美)戴布拉·艾米顿 《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 新华出版社
  [7] 杨成 李国义 等 中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体育学刊 2000-1
  [8] 黄全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推荐访问:创新 教学改革 体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