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语文课堂上成长]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本学期听了两位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这一课。《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借俄罗斯老人斯捷潘之口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情景,反映了天鹅不惧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两位老师都是直奔重点段落、抓关键词语,精读品味,让学生感受老天鹅的勇敢和天鹅群的团结。应该说,总体策略是好的,但对教材的把握还有不足之处。后来我观看了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的一节优秀的录像课,认真比较,仔细品味片断,颇有感触。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母语教育是人的精神家园。[1]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想象力,进入情境,主动学习,在品读语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一、紧扣文本,发展学生语言素养
  现场片断一:
  (投影: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让你感动?
  生:“重重地”这个词让我感动。
  师:请你们把张开的双臂当做老天鹅的翅膀,把桌面当成是冰面,用你们的“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学生表演,课堂上一片嘈杂。)
  师:疼吗?
  生(勇敢地):不疼。(众生笑)
  现场片断二:
  师:哪个词让你感动?
  生:“重重地”、“像石头似的”。
  师:想亲眼目睹这一场面吗?
  生:想。
  播放长达五分钟的Flash画面,齐读这一部分。
  教学中老师调动学生多感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感悟文本语言是很不错的做法,但是对于感官的选择往往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学生并非生活在真空世界里,对外界一无所知。老天鹅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学生凭借关键词“腾空而起”、“重重地”、“像石头似的”完全能够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感受到老天鹅破冰时的疼痛,体会到老天鹅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根本没有必要进行表演,也没有必要用课件来图解文本。
  课堂表演、观看视频等非语文的手段,如果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就应该用,否则宜少用。脱离文本的表演体验不如读书体会来得实在,课件视频再逼真,也比不过学生想象的情景真实。
  二、激发想象,读出文本的画面
  《天鹅的故事》这篇文章,随着情节的发展,让人一次次受到感动。教学中,不宜像薛法根教学《爱如茉莉》那样抓散点细节进行教学,教学要随故事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线索,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越来越强烈的震撼。
  文章画面感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在画面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去倾听天鹅的心声,在“言、象、意”的水乳交融中,在生本、师生、生生对话中,达到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
  录像课片断一:
  师:一次,又一次……感人的画面还在继续。同学们,请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哪些声音萦绕在你的耳畔?画出来。
  生自读。
  师:听到声音了吗?谁来读。
  生: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
  生:只听得“嚓嚓”,冰面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
  师:这也是老天鹅在继续扑打冰面的结果。
  生:我听到了,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呐,加油!
  师:有些声音,我们可以用耳朵听到,有些声音,却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更需要静静地体会。谁再来读这几句。
  生读:这时,别的天鹅……
  师:此时,你听到别的天鹅心里的声音了吗?
  生:老天鹅怎么飞得那么高,而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打在冰面上呢?
  师:你就是其中的一只。
  生:这只老天鹅真傻,用自己的生命作赌注,如果冰裂不开,怎么办?
  师:裂不开继续破!
  生:我要向他学习,他是一位真正的破冰勇士。
  师:老天鹅其实都知道你们的诉说,老天鹅怎么想?
  生:我们没有吃的,不破冰的话,也要白白饿死,我这样做,总比白白饿死要好。
  师:是啊,要勇于面对困难。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天鹅和其他天鹅之间的对话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学中应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出文本的画面,绝不是单纯依靠多媒体等外界的力量,而是依赖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情境的创设,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折射出画面。这一画面是有生命的,是流动不息的,是可以叠加、延伸的。当学生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能再现一幅画面;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幅画面的时候,他头脑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
  三、潜移默化,让精神在抗争中成长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是师生双方,以及学生之间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对话”的本质不是把一种观点强加给另一方,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话,昭示民主、平等,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内心的空间。因此,占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创设一个对话的课堂。如果师生关系平等,气氛和谐,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就会创生出一种情感撞击后心灵的开阔与敞放。
  录像课片断二:
  师:……老天鹅继续扑打着,难道你们还呆呆地站着吗?
  生:我想加入。
  师:你们想加入吗?
  生齐:想。
  生读: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
  师:面对这勇敢的老天鹅,你会怎么说?
  生:老天鹅,你休息一下,我们会帮忙的。
  生:老天鹅,你休息吧,你已经干得筋疲力尽了,让我们来帮助你,你去休息吧。
  师:都来了,他们相互鼓励,会说什么?
  生:加油,不要被困难难倒,只要我们吃到好吃的东西,我们就不会饿死了。
  师:加油干哪,只要我们齐心协力!
  生: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加油!加油!
  师:坚持住啊!这时候有没有听到冰面上传来的阵阵的叫声?――
  生读:克噜――克哩――
  师:这是激动人心的叫声,就好像劳动号子――
  生:加油!
  师:齐心干呐!――
  生:加油!
  师:坚持住呐!――
  生:加油!
  师:这时候,我们又听见了天鹅们的欢呼声――
  生:克噜――克哩――克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前面两节课上,两位老师都经常提的一个问题是:“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老天鹅?”“你觉得天鹅群怎么样?”学生贴标签似的回答:“这是一只很勇敢的老天鹅。”“天鹅们很勇敢。”学生们只是“呆呆地”看着老天鹅和天鹅群勇敢地破冰而自己无动于衷,感动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而在上面的这个片断中,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天鹅,与老天鹅一起去破冰,在破冰过程中自己体会到老天鹅的勇敢,发自内心地关爱老天鹅,通过文本领悟到团结的意义,互相鼓励,效果极为明显,在交流互动、充满人文关怀的大背景下实现了生命的成长。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力,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阅读实践中努力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语文素养,享受语文。
  
  参考文献:
  [1]孙建锋.享受语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4:5-23.

推荐访问:语文 成长 生命 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