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的品行离不开强势教育 孩子良好的教育离不开

  摘要:“孩子是逼出来”。这句俗语几乎是天下所有学生家长和广大教育者的共识。笔者并不否认说服教育、言传身教、榜样示范、赏识教育等等,但强调要并用强势监督。本文列举了雄辩的事实,论证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逼出来的。本文所说的“逼”是指严格的管理和约束,长期的追求与坚持。
  关键词:良好道德 行为习惯 强势监督
  
  2010年,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旱灾。云南,河口镇。村民四口人洗脸只用1杯水。云南,楚雄。干旱致农户青菜枯死,村民吃木棉花充饥。还是云南,双柏。爱尼乡旧哨完小235名师生,几个月来,每天只能分一点点水湿湿毛巾擦脸,每周末回到家才能洗脚,洗澡更是奢望。
  2010年,同属西南地区的重庆市永川区,某小学。没有旱情。学生三五几个玩起了水枪,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孩子头发上、脸蛋上;食堂边的三个大泔水桶里,白的是馒头、米饭,红的有猪肉、菜油,黄的有土豆、南瓜,满满的堆成了小山,有的还溢出了桶沿。
  如此真实的写照,如此巨大的反差。触动着每一个地球村民的神经,并引发了一群教育者的反思与行动。
  节约是一种美德。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名言和故事不胜枚举。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在我们的校园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诸如此类的宣传标语每一所学校的食堂里、走廊上、水龙头处都依稀可见,有的还裱了框,有的还配了图。走进我们的孩子,问:“会背《悯农》吗?”异口同声:“会!”还有孩子补充:“我《悯农一》、《悯农二》都会背!”问:“知道云南、贵州在闹大旱吗?”答:“知道!”再问:“我们该不该节约粮食、节约用水呀?”答:“应该!”可见,我们的教育是到了位的。可那泔水桶里堆成小山似的白面馒头、大米饭又是怎么来的呢?由此我们想到,只知道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并让它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节约是一种习惯。习惯是逐步养成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课标到课本,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再到班级,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无处不写,无处不说。说到收效,我不禁又要不争气地想到那堆得小山似的……可见,节约习惯的养成只停留在说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做。对于未成年人而言,还在于为尊者、为师者怎样引导他们去做。专家开出的培养良好习惯的药方到百度或搜狗随便点击一下,弹出来的资讯足以让你眼花缭乱。愚以为那些都是深有见地并行之有效的。但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地不容易。拿节约用水来说,今天我们教育孩子用完水要记得关水龙头,明天,或者后天,看见水龙头滴水,毫无疑问,孩子都会主动去关,十天后,半年后,难保孩子就淡忘了,或者在滴水的水龙头前看见别人都不作为,慢慢地自己也羞于作为了。因此,愚以为,让孩子养成某种好的行为习惯,仅靠培养是不够的,还得监督、强化,说白了,就是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节约的良好习惯是逼出来的。人一生下来,就要大声啼哭,逼迫肺泡接受新鲜氧气。历史上“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都是在被逼迫的境地下获得重生。被逼或许很无奈,但逼出来的办法无疑是好办法,逼出来的成功无疑将是异常甜美的。
  回到本文开始谈到的那所学校。学生浪费粮食,教师心痛,同时倍感责任重大。痛定思痛,我们将全校学生集合在春天里灿烂阳光下,广播里响起了《悯农二》古诗新唱,阳光下,孩子们齐背《悯农一》、《悯农二》,琅琅书声响彻云霄,校长站在台上,手持话筒,时而委婉、时而慷慨。“节约美德和习惯养成教育”第一波“言传”至此拉开序幕,接下来还有环境的营造,包括设计制作宣传节约的橱窗,在醒目的位置张贴悬挂“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节约一滴水做起”公益广告式的巨幅喷绘,以及开展“养成节约美德和习惯”主题班会活动、“节约主题”手抄报评比等,如此,整个宣传造势阶段宣告完成。
  再往下,就是“身教”了。教师以身作则自不必说,重要的是让学生身体力行,将听来的,学来的用于行动中。不怕您见笑,尽管我们花大力气搞了众多宣传造势运动,苦口婆心、语重心长、言传身教……能用的招儿都用上了,可收泔水的还是拉着满满一大车泔水每天从我们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走出学校大门。实在没辙了,校长想出一个狠招,他亲自站在泔水桶前,有几个不懂事的学生不识趣还敢将半饭盒的饭菜往泔水桶倒,逮住,声色俱厉教育一番还不够,拍个照,将照片附上班级、姓名通通贴上公示栏,让过往师生评一评、议一议,杀鸡骇猴。第一天下来,泔水桶的小山平了……第二天,行政值周也当起了泔水桶保卫兵,泔水桶的小山再次缩水……第三天,第四天,教师们守在了自己班上孩子就餐的地方,与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洗碗,泔水桶一下子就见了底……第二周,校长、行政值周、教师退居幕后,大队委和值周班级的同学顶了上去,他们对浪费饭菜的同学比老师还严厉,手中拿个小本本,谁要胆敢以身试法,红领巾广播站立马就能让他全校闻名。如是坚持两周,收泔水的急了,再这样下去,我那几十头猪可就嗷嗷叫了呀!
  牛刀小试,立竿见影。我们迅速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面铺开,对浪费粮食的、不节约用水用电的,两操懒散无力的、红领巾佩戴不规范的、乱扔垃圾的,上下楼道推推攘攘的,一切能够发现的校园不文明现象一律用数码相机记录下来,予以全校曝光。迫于舆论的压力,孩子们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遏制,良好的品德习惯开始孕育并萌发出了勃勃生机。
  事后,我们在思考,学生节约粮食的美德和习惯究竟是前期的宣传教育起了作用呢?还是教师的榜样示范发挥了功效?抑或根本就是强势监督逼出的效果?但有一点可以预见,如果我们就此撤了监督岗、取缔了曝光台,在不久的将来,浪费之风、不文明之风肯定将春风吹又生。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孩子的年段特征和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习惯养成的不稳定性。其实,连我们成人都不太容易养成的良好道德和习惯,我们又怎能要求孩子一蹴而就呢?
  人的惰性与无限创造力同时兼备,对于得过且过、没有自驱力的人,尤其是孩子,被逼可能意味着机会,被逼其实是一种幸福。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逼出来的。“逼”同样是要讲究策略的。这里的“逼”与体罚或侮辱、侵犯学生人格是风马牛毫不相及的。这里的“逼”指的是一种严格的管理和约束,一种长期的追求与坚持,一种与“赏识教育”殊途同归的教育艺术,一种类似于挫折教育和惩戒教育的、规范的教育行为。
  笔者并不否认说服教育、榜样示范,但一定要并用强势教育。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逼出来的。如果你不怕做“恶人”,不拍挨所谓专家的“砖砸”;如果您确实想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播种点什么,想为孩子未来成长贡献点什么,不妨一试。

推荐访问:品行 强势 离不开 学生良好的品行离不开强势教育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