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尝试_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针对现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是这样做的:一是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二是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三是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与合作意识。
  【关键词】音乐教学 个性 心理健康
  
  一、 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也对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条件,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
  学生的内心往往都有崇拜的偶像,或崇拜其学识,或慕其才能,或敬佩其意志。在音乐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在古典音乐领域里寻找他们崇拜的偶像。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音乐家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在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这一课前,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并写在纸上,他们的困难各种各样,有学习上的、有生活中的、也有情感上的。我选择贝多芬的奋斗历程对学生进行逆境与挫折教育,培养其坚定的意志。面对咄咄逼人的命运,贝多芬选择了抗争,就如同他自己命运的真实写照:命运与他开了个极大的玩笑,正当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时,他的耳朵却因疾病而失聪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多么不可想象的打击。面对这样的挫折,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继续他的创作,写下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奋勇地拼搏。学生在音乐的涛声里感受到了作曲家的精神:把痛苦变为动力,以自信,乐观的姿态战胜命运的挑战。与贝多芬相比,学生回看自己的困难和挫折会怎样想呢?在听后感中甲同学说:“我一直苦恼于自己的数学成绩,下过几次决心想赶上来,但每次总是缺乏恒心和毅力而失败,与贝多芬相比,我这哪是困难呀!贝多芬的坚强的意志让我佩服,也更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几乎每一位同学在听后感中都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确立了面对挫折绝不放弃的决心。当然,除了贝多芬还有许多音乐家,他们的奋斗历程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莫扎特,被贫穷和疾病困绕的他一直坚持创作,仅仅活了36岁就过早地离开人世,留下的作品却达千余部,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还有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韦伯,20岁时因误饮硝酸毁坏了歌喉,他没有因此放弃音乐事业,而是转向音乐创作,写了很多著名的钢琴作品和歌剧。还有波兰作曲家肖邦,因波兰1830年沦亡而流亡他乡,但凭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在中国有像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用音乐为理想、为祖国勇敢战斗着――学生的心灵在与这些优秀音乐家以及他们的音乐对话中慢慢坚强起来,也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难,在音乐中寻找自我、高扬自我。
  
  二、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验活动,学生可以以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充分自由地参与创造美的活动,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去尝试、探索音乐美的形式,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有极大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音乐形象的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把握音乐艺术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诱发自由想象,鼓励即兴发挥,促进尽情表达,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想象是创造最重要的手段,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个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直觉或灵感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成果。科学、技术的创造离不开直觉、灵感,艺术的创造,更是如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觉与体验,产生与音乐审美形象的共鸣,即移情性的审美反应。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中,使之获得蓬勃的生命力量与情趣,从而即兴发挥。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而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表现艺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就必须充分挖掘音乐蕴含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进而使学生尽情地用动作、语言、绘画、表演等方法创造美、表现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沉浸于音乐中去。通过这些表现,学生从中体验到创造的乐。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与合作意识
  
  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音乐活动中的集体形式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从而使人感受共处的乐趣。有部分学生会有被集体遗弃的孤独感,久之造成孤僻,不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差。所以多组织一些人人都有表现机会的活动,既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笔者几年来非常重视音乐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高中,学生的课余时间少了,笔者就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弥补,每一堂课的最后十分钟就是学生才艺展现的时间,笔着称之为才艺舞台,这为所有学生创设和提供亲身参与音乐活动(包括音乐创作与表现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活动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比如,有一位性格孤僻的男生,当他初次上我们的才艺舞台时,差不多是被同学架上去的,慢慢地,后来他竟成了他们班才艺舞台的主角。让学生在广阔的音乐田园中,不断发现自己,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机会和成功的喜悦。
  音乐的愉悦性是多层次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和情感,潜移默化、陶冶情操。音乐是时间、听觉艺术,以流动的形态进行,这就使得参与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这对于大脑潜能的发掘,以及认知和心理个性的发展都有独到的作用。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当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沉浸于音乐之中时,歌声与微笑便会永远伴随他们。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版
  [2]《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五、七期
  [3]《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2004年8月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宜山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