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及政府支持:农产品加工小项目

  编者按  近几年,供销合作社系统以“新网工程”为平台,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本刊在此之前陆续刊发了一些相关经验和成果。作为对“新网工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内容的辅助补充,本期将继续刊发此类文章,以飨读者。
  近年来,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交替出现。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突出问题表现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两个方面。
  如何解决流通链条上的问题,政府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主渠道、投资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来共同探讨。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近年来,鲜活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交替出现。2009年以来,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最显著的特点是蔬菜价格率先上涨,其他农产品价格则沿着绿豆、大蒜、生姜等蔬菜的路径进行击鼓传花式的蔓延。2010年以来,先是3月份山东的卷心菜滞销,随后,5月份江苏的白菜、萝卜、蒜薹也出现滞销;接着是海南的香蕉。10月份,内蒙古、甘肃等地马铃薯价格大跌,不少产区销售困难;随后,山东、河南等各省大白菜价格猛跌,不少大白菜无人采收,烂在地里。国内鲜活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卖难买贵”、“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问题交替出现,农民、经销商、消费者等相关各方均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政府究竟应该如何调控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是“撒胡椒面”还是重点支持主渠道,是广泛补贴还是抓住关键节点?本文论述了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的关键环节,提出了重点扶持主渠道,着重投资流通链条关键节点的政策建议。
  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
  (一)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分析
  鲜活农产品物流是指鲜活农产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鲜活农产品的储存、配送、运输、流通加工、包装、搬运以及物流信息管理等活动的综合。我国鲜活农产品种植养殖总体规模庞大,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平均种植面积较小,同时消费者是分散的,所以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供应链必然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形式,经过一个从分散到集中再分散的过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为现在主要的生鲜蔬果营销渠道,辅之以零售终端超市的快速发展和靠近生产环节的农民组织化的发展,产生了二元结构下多种形式的生鲜蔬果农产品物流模式。(见下图)
  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环节多、线路长。鲜活农产品物流作业系统路线是生产者—批发—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包装—配送—消费者。近年来,我国鲜活农产品出现了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等远距离、大范围的流通。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距离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较远,鲜活农产品破损率大。二是流通中介组织多。以往的鲜活农产品交易,多采取地摊交易、集贸市场交易、批发市场交易等传统方式。传统的交易方式存在着运输成本大的问题,它既包括农民的运输成本还包括批发商或零售商的运输成本,双重的运输成本。三是交易次数多。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交易次数较多,多次装卸、搬运对脆弱的鲜活农产品破坏较大,农产品的损失就是农民利益的损失。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突出问题表现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两个方面。“最初一公里”是指鲜活农产品由田间地头的产品变为市场上的商品的过程。最初一公里的最主要矛盾是产地经纪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产品生产者一次性出清的矛盾。我国鲜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考虑时空结构问题,生产和消费基本可以实现连续,但由于其销售周期短、易腐性强,市场几乎是一次性出清,且没有仓储,价格波动不易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也难于调控。一是鲜活农产品交易成本高。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产品结构多种多样,质量千差万别,农产品收购的成本较高,价格较低时甚至出现不收、拒收和克扣斤两的现象。以广西百色小西红柿的收购为例,当地菜农每次都是摩托车驮着或者用骡车拉着两筐小西红柿去收购点装车,大批发商装满一卡车小西红柿足足需要800多家菜农的产品,被戏称为“摩托罗拉”。二是与中间商、零售商相比,农户在定价中处于明显弱势。其原因在于,鲜活农产品一旦大量上市,其不耐储藏,让农户难以在议价中占优势,而中间商、零售商则在收购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价格变化对后两者更为有利。当价格上涨时,中间商和零售商获取较大利润;当价格下跌时,中间商和零售商也可争取利润弥补成本。鲜活农产品价格变化不能在生产、流通、零售各环节的主体上均衡传导,使得处于劣势的农户的价格波动剧烈,尤其价格下跌时,价格放大效应明显。三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相对落后,在仓储、冷库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满足鲜活农产品一次出清和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
  一车蔬菜从产地出发,经历千里颠簸,菜价可谓“波澜不惊”,但是在“最后一公里”的时候,菜价却发生了大幅度上涨,这就是蔬菜的“最后一公里”现象。一是“最后一公里”环节多配送难。蔬菜在最后一公里的路途中,实际上经历了蔬菜批发市场的一级批发商,再转到二级批发商,最后进入农贸市场或超市,这样至少三个环节。这其中不仅有蔬菜的损耗,而且还会产生多种费用:进场费、出场费、搬运费、摊位费、水电费、人工费和其他各种费用,这些费用最后都算到了蔬菜零售价格当中。所以有“最后一公里决定菜价”的说法。2011年北京市物流协会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这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据调查,2011年初海南省文昌市南美瓜当地收购价0.68元,代收费每斤0.05元,装车0.01元,进门0.01元,最后到达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1.18元,批发价为1.2—1.4元,而零售价则达到2—2.5元。二是在城市的销售终端不完善,对接消费者难。城市鲜活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流动摊贩等。现阶段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仍以集贸市场为主,全国约80%的农产品通过集贸市场销售(包括社区菜摊和早市菜摊),北京和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这一比例也达70%。一方面,鲜活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存在名目众多的进店费、推广费等。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城区规划的提升,农贸市场正在不断远离消费市场。作为城市消费主体的社区商业缺乏鲜活农产品销售的设施和规划,面临着成本高、管理难的问题。   总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现状决定了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两头叫、中间笑”的利益分配机制,消费者嫌贵,菜农又觉得便宜,利润都让物流环节赚取了。中间商分为大型批发市场、区域批发市场、批发商、零售商、集贸市场和超市等环节。蔬菜的流通就是连接菜农和消费者的大动脉和关键点。近年来,外资开始兼并我国大型批发市场,试图遏制大动脉以谋取暴利,任由此事发生,就会造成我国一旦出现偶然因素叠加的剧烈波动,政府调控既无抓手也无手段。
  (二)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批发市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具有重要地位。据估计,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约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7%,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并且这一比例仍在继续升高。在大中城市中,经由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比例约占80%,以北京、深圳、上海、成都为例,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2010年交易量100亿公斤、交易额360亿元人民币,承担着首都70%的蔬菜供应、80%的水果供应和90%以上的进口水果供应。上海、成都地区农产品批发交易总额约分别占到城市农产品消费总额的75%和80%以上。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公路、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地建设者和经营者始终是收益最稳定的利益获得者。不管市场行情如何,他们都会收取摊位费等固定的收入,还可获得销售额5%—10%的收益,而这些无疑都将转移到最终的消费者身上。作为公益性的批发市场等主体建设的公益性和市场的营利性产生了矛盾,必然导致中间费用的增加。因此应该加大对批发市场公益性的支持力度。
  其次是仓库、冷库。我国农产品仓储整体水平较低,不论是产业链链条还是仓储设施设备,跟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只有部分批发市场拥有冷库等设施,农产品仓储目前还是以常温或自然存储模式为主。这种方式使得鲜活农产品耗损率变大,另外,也使得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然而,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在物流与仓储方面都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流经批发市场的整个过程,除了一些进口农产品和一些必须在冷链环境下运输的农产品以外,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基本都在常温环境下流通,采用冷链物流的比例很低,从产地直接到农贸市场的农产品也基本上不采用冷链。据统计,由于冷链仓储物流业发展滞后,我国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的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资料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不足10公斤,汽车冷藏运量仅占总运量的20%,铁路冷藏运量占总量的比例也不足10%,冷链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分品种来看,肉类冷库建设较多,果蔬冷库建设还比较少而且落后。冷链投资需求资金多是冷链仓储设施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投入冷链物流及仓储设备必然会使成本增加。例如,一个中型冷藏库的造价约是一个同样规模的常温仓库的2—3倍。尤其是投资建设超低温冷藏库的成本是一般冷库的2倍,有的达到几千万元。
  第三是销地配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饮食方面质量意识在不断提升,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将其作为消费支出的选择标准,这种观念的改变将直接影响生鲜品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规模的扩大。然而在鲜活农产品配送尤其是城区配送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首先是城市销售区配送成本高。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到二级批发市场及零售摊贩,由于目前大城市禁止卡车上路,菜商只能用小货车和面包车运菜,这就形成了货人混装的道路违规行为,由此造成的行政处罚也变相加价到蔬菜中。缺乏合法的运输车辆,使用客货混装车、货车进入城市则出现频繁的罚款,罚款的价格就转嫁给了消费者。
  其次是生鲜物流配送方面的投入产出问题。一般来说,生鲜品所涉及的低温保鲜物流配送,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技术管理难度都要高于常温物流配送,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市场承载,或者投资定位过于超前,投资风险会比较大。上海皇家阿霍德连锁超市曾参照国外标准建立城市冷链配送体系,最终由于经营成本过高,兵败上海。
  因此,加快城市周边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创造冷链建设的市场环境,逐步建设城市低温保鲜配送体系是目前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
  第四是社区商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业网点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老城区的商业网点过于集中;而新建的城区和社区缺少合理而必要的商业网点配套。从业态结构表象看,寸土寸金的市级商业中心的商业体量过大;另一方面,大量新建社区内,便民的便利店、小型超市及餐饮等基本的配套服务网点明显不足,其中销售鲜活农产品的社区商业更是少之又少。从业态结构表象看,寸土寸金的市级商业中心的商业体量过大,而大量新建社区内,基本配套服务网点明显不足。新楼盘增多使居住条件得到大幅提升,但市民可享受的环境配套却在恶化。成本的挑战已经成为鲜活农产品零售商进军社区的最大问题。
  据调研,在广州,不少开发商对社区商铺的发售叫价已经超过市场行情,有些二手商铺转手了几次,租金价格已经飙到250—300元/平方米,成本的挑战已经成为鲜活农产品零售商进军社区的最大问题。社区商业属于长线投资,如果不能通过扩大规模保持成本优势,又缺乏政府的扶持,鲜活农产品的社区商业将很难维持运营。
  流通链条提升的政策建议
  第一,变“撒胡椒面”为扶持主渠道。
  市场本身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市场实际上是“大市场、小业户”的格局,大市场掩盖下的千家万户的分散营销难以形成合力,使得农产品流通无序、效率低下。无论是流通方式落后,还是市场建设落后,归根到底就是农产品流通中流通主体组织在变革中缓慢发育,整体乏力,缺乏农产品流通主渠道。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其他系统所难以替代的组织、网络、经营、人才等传统优势,改革后的供销合作社将成为真正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以供销合作社系统为依托,改革供销合作社与发展其他合适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共同进行,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流通中介组织网络是切实可行的。   因此,建立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网络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等传统农村流通组织资源的整合支持力度,形成新时期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第二,变补贴为投资流通链条关键节点。
  蔬菜产业链包括种子、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我国蔬菜产业链非常脆弱,各个环节的变动都会造成产业链前端农户销售价格或者后端消费者购买价格的剧烈变动。要保证蔬菜供给、稳定蔬菜价格、促进安全生产就要建立坚固的蔬菜产业链,建立降低产业链各个环节成本的长效机制。对蔬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补贴只是一种短期的干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可能会造成蔬菜的供给量的突然增加,造成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从而加剧蔬菜价格市场波动。要建立长期有效的价格稳定机制,就要加强对蔬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基础建设。
  “良库”工程建设。加大对仓库冷库投资扶持力度,在生产基地附近建立鲜活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鲜活农产品的最大特点是“新”、“鲜”,鲜活农产品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针对鲜活农产品特殊的生物特点,考虑在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附近,建立大型的鲜活农产品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在我国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县等地的生姜生产基地附近,就建有大型的洗姜厂、生姜加工厂。从生产基地运来的生姜经过洗姜厂的处理,再经过生姜加工处理,加工成姜粉、姜汁、姜丝、姜片等20多种产品,出口到国外,赚得外汇,给当地农民创收。
  “良管”工程建设。生产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蔬菜安全和盲目种植问题。农药过量使用或者销售前农药挥发期过短都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而农民的跟风种植蔬菜会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进而导致卖菜难,菜贱伤农。农药生产销售行业的管理不规范、农户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是造成食品安全的重要原因,政府指导无效率是农民盲目跟风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安全蔬菜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测出来的,保障蔬菜安全要从生产前抓起。所以政府要建立农药生产销售的新体系,明晰农产品生产标准和使用标准,加强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和销售终端的建设,全面取缔不合格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另外要因地制宜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户生产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的生产,一方面有利于对生产安全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合理规划蔬菜品种,防止跟风种植。
  “良运”工程建设。物流环节过多或者非专业的运输方式不仅增加流通环节成本,还会因为蔬菜过多损耗导致成本上升。良运工程建设要继续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同时在蔬菜销售地要建立“最后一公里”的专业化、标准化的配送体系,一方面通过专业的运输车队可以减少运输损耗,并减少罚款等非常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管理的车队配送实现从一级批发市场到终端销售网点的对接,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国家要大力支持专业蔬菜物流体系的建设,建立长期有序的运输体系,是保证我国蔬菜价格稳定的长效机制之一。
  “良市”工程建设。一方面,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社区农贸市场随之消失,零散商贩的销售价格要覆盖其生活成本、子女教育成本,所以其小规模的售卖必然要求较高的零售价格,而超市因高价的摊位租赁费、超市管理费、蔬菜损耗等必然导致较高加价;另一方面批发市场的摊位费、管理费等最终也会摊销销售价格中。蔬菜是关系民生的必需品,更具有公益的性质,所以政府要加大建设蔬菜市场的基础投入。
  “良销”工程。在新社区规划中,可以根据社区大小建立规模适中的社区便民超市。在老的社区中,可以改造原先的车棚废弃地建立便民超市,实现蔬菜一级批发市场与社区便民的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损耗和加价。另一方面,建立国有的一级批发市场或者对加大对当前一级市场的管理和资金投入,减少其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北京市商业管理干部学院)

推荐访问:节点 链条 鲜活 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