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一件绝美的易碎品】 易碎品如何寄件

  关于“家”的定义,古往今来,见仁见智。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在她的《寒色》一文中用她饱含深情而又略带伤感的笔致、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家”的内涵。  “家是什么?”这实在是一道至浅至近的考题,大凡有家者几乎没有人会为它去耗费脑筋。但当有人把这道题目提交到你的面前时,你又如何作答?被问住的不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博大精深的龙应台亦会在读者的追问之下卡壳。《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阅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对于“家”的概念,作者并未作抽象的阐释,而是设置了三种情境,并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家”的内涵——“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而“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所在的地方。
  “家”绝不仅仅是豪华的别墅,也不单单是温馨的蜗居,“家”是亲情凝结的地方,甚至与组建她的“硬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幼年时父母精心的呵护,婚恋中爱人亲密的相依,为人父母后对孩子悉心的料理……这些才是构成一个“家”的最核心的元素。
  就像日出终要日落,花开总会花谢,“家”也必然不会是一个铁打的营垒。因为父母终将离去,爱人亦会分开,而孩子更是会远走高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纵然父子母女夫妻一场,但最终这也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短短的交集。“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
  在写作上,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两次出现“一家人挤在机车上”的情景,表现出一家人贴身而又贴心的天伦之乐。再一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父母健在子女绕膝时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爱相依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还有一点,文中的前后照应很值得玩味。如文章的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进行描绘,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发生了变化。这种反复与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结尾这句话,要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最后谈一谈文章取名“寒色”的用意。“寒色”这个词语取自李煜词《望江梅》中的“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词中写梦回故国,山河依旧,美景如画。只可惜,这一切现已一去不复返。词中所以把故国江南写得美丽多娇,是以梦中的美景来反衬自己的“臣虏”之身,借以寄托思念故国之情。龙应台借用这一词汇,显然在于表现“家”的美好而易逝。作为一个中年人,父母已逝,儿女独立,很多时候,“家”会成为一种美好的追忆。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
  既然“家”是如此的美好而又易碎,那就让我们好好珍惜家,珍惜你的亲人吧。

推荐访问:易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