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落脚点,应需创新_找准切入点 落脚点

  两条有色线带将车间里的搬运轨迹明朗化,设计精巧的智能寻线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机器轰鸣的偌大生产车间里,却只有两三个工人操控着操作系统。只有在电视上才看得到的智能化生产,如今却通过宁波第二技师学院教师应钏钏和王铖之手变成了现实。而这个项目也在刚刚结束的浙江省首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创新大赛上拔得头筹。
  创新应企业之需 校企联动添新力
  “有没有自动化设备,可以帮我们厂减少员工?”正是用工紧缺的当口,手上的订单却如雪片般飞来,心急火燎的企业老总找到宁波第二技师学院。时值师生下企业实习锻炼时期,带队教师应钏钏和王铖首先接到了这个“试试看”的任务。
  用机器代替人工,这是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小企业的共同愿望,也是技改研发的难关险隘。虽说只是试试看,但是应钏钏和王铖两位老师丝毫没有降低对任务的要求。他俩从改善装配工人的工作方式入手,仔细观察了企业的生产情况,最终将创新发明的重点锁定在减少搬运工人上面。应钏钏老师分析认为:企业需要的是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工作、可批量生产的机械设备。因此,他们利用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实训设备,设计出了一款与普通手工叉车一般大小的“智能寻线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以数字信号驱动小车前进,通过寻线模块里的红外传感器反馈电平信号,接收到信号的单片机再根据程序设计要求作出相应判断,并将其传送到电机驱动模块,以此来实现小车的前进、后退、转弯与启停。经过反复验证,在试用3个月无故障之后,学院将这款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智能寻线机器人”交到了该企业老总的手中。
  “智能寻线机器人”便捷的操作控制系统和良好的运作实效,让该企业老总赞不绝口:“这个项目非常经济实惠,一台设备只需花费万余元,却可以顶替2~3名工人,且全年无休。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老师们真的不简单!未来还要在技改创新等更多方面与学院展开全方位合作!”初尝甜头的企业老总有点迫不及待了,他吩咐下属赶紧起草合作协议,欲将学校的技术资源为己所用,并直言校企合作还要继续深入推进。
  创新应教学之需 师资成长铆后劲
  作为年轻教师,应钏钏和王铖敢于揽下攻克企业技改难关的“瓷器活”,凭借的并非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神勇,而是他们确实有机械科研这把“金刚钻”。应钏钏是宁波第二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新教师,在大学期间就曾多次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机械大赛,有着丰富的创新发明经验。或许是因为天性使然,他对时下热门的人力资源转型科研表现出莫大的兴趣。加入宁波第二技师学院这个大家庭后,他就如同被放归回大海的鱼儿,自身的潜力与兴趣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既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一次思想洗礼,也为所有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对此,宁波第二技师学院院长王伟明也给全校教师提出了任务与要求:“要将创新发明与教学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王伟明院长看来,创新发明的形式不拘一格,完全创新、组合式创新、拼接式创新乃至外观创新,都属于创新的范畴,这就为全校师生在创新领域一显身手提供了更多可能。他说,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头脑,掌握引导学生怎么做、做什么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推动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更高的
  台阶。
  作为专业课老师,应钏钏表示自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发明研究:“因为操作性强,机械类专业相对容易出创新成果;而作为教师,我自身有这样的经历可以现身说法,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拉近很多。”应钏钏希望学生能喜欢思考、爱上实践、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所以他平时总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多注意积累。“与其说这是对学生的要求,倒不如说这也是给我自己定下的规矩。带领学生搞创新发明,我自己的收获有时比学生还要多!”尽管每个项目的研发都会占据大量的休息时间,但应钏钏明显乐在其中,他一直在不断更新着对自己的要求。

推荐访问:落脚点 找准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