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唐老亚》中ABC的文化属性】ABC英语文化学校怎么样

  【摘要】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唐老亚》的主人公,是ABC的代表,他对于自身文化属性的不明确,对于认识美国华裔的心理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ABC;文化属性;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的是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上,一个十二岁的华裔男孩从极度排斥中华文化,转变为中华文化的坚定拥护者的故事。主人公唐老亚,作为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美国出生的华人),在十二岁之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归根结底,是没能认清自己文化属性的结果。
  早期华人移民FOB(刚下船的人),出生于中国。赴美的目的,是为了淘金赚钱,日后能光宗耀祖。由于白人的排斥,对新环境的陌生与不适,使他们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唐人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持其外来属性的一个工具。
  伴随着第三代、第四代华人在美国出生,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属性的认识开始变得困惑了。一方面,他们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早已隔断;另一方面,他们又深感难以真正融入以白人居多的主流社会。在文化上,既不是中国人,又不属于美国的尴尬处境让他们很迷茫。
  雷洁琼在她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期间,写于1931年的一篇关于洛杉矶地区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问题的论文中,引用了一个高中男生的观点:"我认为中国的社会习俗不适用这个国家。为了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该努力取悦于这个社会。我们年轻人当然不赞成那些老旧习俗,尤其是那些婚葬礼仪。如果我们继续做和美国人格格不入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同他们和睦相处[1]。"这是一个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其他许多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也抱有同种想法。
  在赵建秀的《唐老亚》中,主人公十二岁的唐老亚出生并生活在唐人街,由于出生在美国,他与中国的关系似乎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父母与唐人街,让他接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习俗;说陌生,是因为他完全不理解这些东西的意思何在。"中国新年是唐老亚一年中最倒霉的日子。有人会问有关中国人信仰等怪事的笨问题。中国人所做的怪事。中国人所吃的怪东西。还有,我在哪里可以买到中国爆竹?[2]"中国人最看重,最值得庆祝的节日成了唐老亚的受难日。中国人所信奉的禅宗神秘主义在他看来是愚昧可笑的,中国人在过年时团圆饭所吃的菜肴是他不喜欢的,就连父母对生活窘迫的亲戚的不时接济,也是他不能理解的。与中国在地理上的疏远相比,心理上的疏远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这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华裔小男孩,用他父亲的话说,"是一个小小的种族主义者[2]。"
  在小说前半部分出现的唐老亚,是这一时期ABC的典型:摒弃祖辈的思想与价值观,试图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为了达到他们的美国认同,他们试图在文化上也完全美国化。在白人学校受到的教育,是使童年时期的华裔对美国价值观推崇备至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对儿童心智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也深深影响了一个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在白人学校,老师将其认为华人胆小怯懦的错误看法灌输给了学生。作为生长在华人家庭的唐老亚,也不顾事实,全然接受了错误观念,并为自己身为华裔而羞愧不已。可以说,唐老亚们被完全"洗脑",才导致盲目崇拜美国的一切。
  但即使这样,华裔还是不能完全被主流社会接受。在学校及社会受到的种种歧视,使他们深感困扰。他们的困惑正是既非中国,又不属于美国的文化属性。唐老亚对自己名字的反感,从表面看,是因为身为一个黄种人,而被冠以一个与卡通人物"唐老鸭"相仿的,滑稽可笑的美国名字而觉得不伦不类;究其深层原因,正是对其尴尬的文化属性的困惑心理造成的。
  与FOB相比,ABC有着更尴尬的处境,他们与赋予自己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荡然无存。然而在小说《唐老亚》的结尾,唐老亚由于其父亲与叔叔的努力,已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极端错误的。他从最初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到欣然成为她的捍卫、发扬者。此时的唐老亚,对自身文化属性的认定趋于明朗。这是小说的美好结局,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困惑于此的华裔,寄予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见雷洁琼硕士论文《洛杉矶地区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研究》。
   [2][3] Frank Chin. Donald Duk . Minneapolis:CoffeeHousePress,1991.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