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读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是审题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决定着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方向. 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孩子们的解题能力出现弱化. 因此,读题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指导学生的读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读题的含义
  读题不等同于审题. 读题即用有声语言把题目读出来.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补充. 审题在于“审”,是对信息的分析、处理. 而读题则重视读,也就是信息的获取过程. 如果信息的获取错误或不完整,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准确性. 说到底,也就是决定着解题结果的正误.
  我认为“读题”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1. 读 对
  读对就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 这是读题的第一个层面,也是学会读题的基本目标. 差生读题最大的漏洞就在于此.
  2. 读 准
  读准是指把题目读通顺、能正确停顿、不歪曲题意. 这是读题的中度目标. 对中下生来说,读通顺比较容易做到,要想读对题意、正确停顿就相对比较难一些.
  3. 读 懂
  读懂是指能说清题意,理清题目中条件与问题之间关系,会正确取舍条件或挖掘隐藏条件. 这既是读题的最后目标,更是读题的最高境界. 如“62加38与16的差,和是多少?”学生要学会提炼,问题到底是求“一个数 + 差 = 和”呢,还是求“和一一个数 = 差”. 中下生遇到这种题目时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瞎猜. 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抓住问题和条件的关系来理解题意,问题就显山露水了. 大胆舍弃干扰条件;用心挖掘隐藏条件;仔细揣摩条件与问题的关系都是正确解题的重要法宝.
  二、如何培养读题能力
  (一)培养读题兴趣,养成读题习惯
  许多学生做题目有了一定的经验时,便有了凭经验做题的贪懒思想,而忽视题目的要求. 在这时,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形式,变换读题方式来刺激学生读题,比如让读题最棒的小朋友当小老师为大家读,当小老师是小朋友觉得最光荣的事,因此大家都努力地把题读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个. 再比如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甚至游戏中,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一年级的新生在校学习两个月后,具有一定的拼读能力了,教师不能贪图快而放弃了拼音这个工具. 到二年级后就应该完全自主读题,教师再也不要插手干预了.
  (二)给予有效的读题指导
  1. 动笔圈注读题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顾此失彼,因此,适当勾勾画画、圈圈点点,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与思维,为成功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例如:一块平行四边形麦田的底是250米,高是160米. 按每公顷产5吨小麦计算,这块地能收获25吨小麦吗?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对单位没有关注,列式为250 × 160 × 5. 如果读题时能提醒自己“单位有没有统一?化成什么统一单位比较合适?”,那么错误率就会降低.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训练学生读题“五注意”,a. 注意“单位”是否统一;b. 注意“运算符号”异同;c. 注意“一字”之差;d. 注意“一句”之别;e. 注意一题多要求. 一个单位、一个标点、一个符号、一个字眼、一句话的不同,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解答. 你说,读题能不仔细吗?
  2. 抽象形象互变读题
  新课标教材提倡运用图话、文字、表格、情境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提高数学的人文性. 然而这种多途径的表达方式,其实际背景往往比较复杂,在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不易理解的地方,采取情境表演、动作操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如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可爱的企鹅(6,7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 由于是第一次出现,特别是大括号,学生难以理解. 为此,我才有两手合并的动作表示大括号,既形象地表示大括号的外形,又直观地说明了两部分合起来的含义. 为提高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读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低年级教材对问题的呈现大多采用图、表格、情境等直观形式表达信息,这种直观的表达只是吸引、激励学生的手段,不是目的. 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有条理地表示图意、题意,为中、高段正式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提出质疑读题
  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的对策,读题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遇到较难题目可适当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甲从东城走向西城,每小时走5千米,乙从西城走向东城,每小时走4千米,如果乙比甲早1小时出发,那么两人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相遇,问:东西两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这道题,乍看是“相遇问题”. 关键是求相遇时间,而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三个量中仅知一个量,很难求得相遇时间,但转成“追及问题”后,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中,可先求得路程差和速度差 ,再求得追及时间,即为原叙述方式中的相遇时间,这样便可求得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转化后的应用题为:“甲乙两人从东城走向西城,甲每小时走5 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如果乙先走1小时,那么甲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追上乙,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在知识的“生产点” 和“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将读题时模糊、杂乱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条理化,逐步培养学生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读懂题目意思是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题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灵活地加以实施. 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访问:浅谈 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