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2008北京奥运经济 北京奥运会亏了多少钱

  摘 要: 奥运的历史证明,奥运会的举办将会对举办城市甚至举办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评估奥运会的举办对经济造成影响,并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是每个举办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奥运经济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往届奥运会举办对经济发展不同的影响历史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从正反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奥运会的举办将会对北京和中国带来的影响,最后针对如何利用奥运的举办发展本国经济提出建议。
  关键词: 奥运经济 奥运后低谷效应 后奥运经济风险
  
  1. 奥运经济与基本特征
  
  1.1 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创造的商机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而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并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阶段性经济发展加速的经济现象[1],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效益,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以及对主办国其它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诱发效益的总称。
  1.2 奥运经济的基本特征
  奥运经济可以分为直接奥运经济和间接奥运经济两大部分。
  直接奥运经济是为举办奥运会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和围绕开发奥运资源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第一、直接为举办奥运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如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的投资及投资拉动等;第二、围绕开发奥运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如奥运会市场开发的各项内容,主要由赞助计划、特许计划组成,包括电视转播权的销售收入、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各行业专有赞助商的赞助等。
  间接奥运经济指除直接奥运经济外,在奥运会举办的全过程中,能够引起举办城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指标发生改变的活动,包括:主办城市借奥运契机,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城市建设的各种经济活动,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素质提高、生态环境改善、新增长点和新产业的培养等。
  中国著名企业形象策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莫斯科”奥运宣传万里行活动总策划陈放先生认为,如果把奥运经济仅仅理解为狭义的组委会的直接收入,那就太正视了,关键是它的“间接效应”,“精神效应”。因此,奥运会的“直接收益”是奥运经济的基础,而“间接效应”、“精神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2]
  
  2. 往届奥运会的历史经验――以悉尼奥运会为例
  
  2000年悉尼奥运会被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为“最好的一届奥运会”,为澳大利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更为重要的是,悉尼通过筹办奥运会,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交通、旅游、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大大提升了悉尼城市的知名度,提高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据澳大利亚旅游者委员会统计,悉尼奥运会所诱发的旅游者,1997年到2004年总共达到200万人,澳大利亚获得近百亿美元的收益。另据澳大利亚地区经济分析中心介绍,悉尼奥运会为澳大利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带来65亿澳元的经济活动,其中,悉尼所在新南威尔士州就占了51亿澳元。从1993年至2004年,该州因奥运会而得到的经济效益预计可达31亿美元。澳大利亚从1993年至1999年GDP平均增长率为4.7%,超过一般发达国家的增长水平。[3]
  在悉尼奥运前的准备阶段(1994-1999年),悉尼奥运主要是通过拉动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其中对新南威尔士也就是悉尼所在州的拉动作用要明显大于澳大利亚全国,澳大利亚0.17%的增长大部分是由新南威尔士的0.4%的增长所贡献的。在奥运当年(2000年),经济加快发展更多是受到出口提升的拉动,这里出口的大幅增加主要是电视转播权的出售和针对外国游客的旅游出口。而在后奥运阶段,奥运对经济各项指标的拉动明显趋缓,一些指标甚至还出现一些下降。
  由于奥运本身受区域的限制,对举办奥运的城市地区的经济拉动要远大于对整个国家总体经济的拉动。日本和韩国举办奥运对整个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是由于两国举办奥运时经济规模都较小,而且东京和汉城在经济中又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日本针对全国的交通网建设和韩国针对汉城的建设都很大程度上使全国受益。而国土较为辽阔、经济区域更为分散的澳大利亚受区域性的投资拉动相对要小很多,我们认为中国总体经济受益北京奥运会将更多与澳大利亚相似。
  悉尼奥运对行业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交通和运输业以及私人服务业三个行业上。在悉尼奥运前,奥运对澳大利亚行业带动最大的是建筑业,主要是奥运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是服务、运输和通讯业,主要是为外国游客在本国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在奥运当年,建筑、运输、通讯和服务再上一个台阶,其中服务增长最快,主要是受大量游客参加奥运活动的需求刺激。而奥运结束后,各个行业受奥运影响大幅放缓,其中建筑业下降最快,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是唯一奥运会后继续受到正面刺激的行业。
  
  3. 北京奥运的经济分析
  
  3.1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承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有望能像韩国一样,借助奥运东风迈入长期经济高增长的快车道。
  (1) 对我国GDP的影响
  据测算,在2003~2007年间,北京市的GDP年均将提高约2.3个百分点,GDP年均增加约310亿元;在2008年,GDP增长率将提高约4.1个百分点,导致2008年GDP增长有望达到14.6%,且当年GDP将增加约506亿元;在奥运后期的2009~2010年,GDP增长率将年均增加约0.6个百分点。对总体经济而言,从2003~2007年的建设期内,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望提高0.07个百分点;在举办期的2008年有望促进0.23个百分点。相对于基准情景,大多数指标的变动幅度均在0.15%以内。造成这种原因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与全国的经济规模相比,北京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仍较小,仅为3.76%(2005年),因此北京市的奥运经济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拉动作用并不很明显。[4]
  
  (2)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影响
  奥运在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还带来了无限的就业机会。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创造了2.5万人的就业机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3.4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们预计北京奥运创造的就业机会将达到200万人,其中2006-2008年就业达到最高峰。1992年巴塞罗那新增就业5.9万人,1996年亚特兰大带来7.7万人就业,2000年悉尼创造了15万人的就业机会。
  
  我国目前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宏观经济的目标是达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奥运带来就业的机会。通过就业的增加,带动对总需求的提高,从而提高国民总收入,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
  奥运还可以使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对第三产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入境游客为22.5万人;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入境游客为22万人,直接旅游收入为34亿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入境游客为35万人,直接旅游收入为35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入境游客为35万人,直接旅游收入为42.7亿美元。北京是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中国的首都,北京奥运会引人关注,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大。据测算,到2008年,游客、参赛人员的住宿需求将达到顶点,预计,北京星级酒店的数量将达到800家、客房13万间、颐和园、故宫、长城等北京特色观光景区也将迎来高峰。我们预计,直接旅游收入当年将超过45亿美元。[6]
  如此庞大了旅游人群不仅给我国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而且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加也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加,旅游、广告、饭店餐饮等服务行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也大大地增加了。由于投资和需求同时增加,通过乘数效应,使得中国的国民收入也会大大地提高。
  奥运从我国的各个方面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的总需求的增加,从而使我国的总供给快速增长,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发展我国的经济。悉尼奥运赢利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使用电视转播权的出售,我国和悉尼的社会现状比较相似,所以应该大力发展通讯媒体业,带动我国的赢利。
  3.2 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前面分析了奥运对我国的正面影响,但是奥运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毕竟,15天风光过后,奥运主办城市甚至承担了30年债务的情况真实发生过。而纵观现代奥运史,几乎没有哪个主办城市完全摆脱了所谓“后奥运经济风险”。
  (1)历史的经验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虽然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是由于一个不尽如人意的财务预算和计划使蒙特利尔人直到2000年还在为此负债,奥运会变为吸食巨额资金的深渊,史称“蒙特利尔陷阱”。
  虽然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是唯一一届赢利的奥运,但是也没有摆脱奥运低谷效应,在2000年奥运会结束之后,悉尼所在新南威尔士州的GDP增长率便出现小幅下滑,直到2003年仍未有明显起色,投资大幅下滑。即使是被公认为带动了韩国“经济起飞”,赛后头两年未出现明显“奥运低谷效应”的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其经济增长率也在1990年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同时,奥运会前对汉城(首尔)新区的开发热潮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直到1992年房地产价格才出现下降趋势。
  (2)奥运低谷效应
  “奥运低谷效应”源于奥运投资需求膨胀所带动的远期需求急剧萎缩。这一效应产生的机理大概是,在奥运期间,由于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引起了总需求的增加和就业增长,从而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一旦奥运投资周期结束之后,投资将会发生萎缩,奥运场馆和设施将发生一定程度的闲置,旅游收入有所下降,失业人数将重新攀升,从而对奥运举办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经济冲击。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个术语叫“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7],也就是说,公共投资对于私人投资具有挤出效应。由于中央银行对于通胀有着天生的恐惧,那么货币供应量很难随着政府开支的增加而保持同步增加,因此利率的上升似乎就难以避免,最终奥运投资就会对私人投资水平产生负面冲击。
  (3)对我国的情况分析
  中国2007年前4个月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为15%,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长达到25.5%,投资消费比达到70%以上。如此高的投资消费比例是不可持续的,很可能出现下滑或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调整期。
  宏观经济遭遇流动性过剩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今年前4个月,我国城乡消费价格水平上涨了2.8%,3、4两个月物价连续上涨,猪肉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压力。同时,前4个月的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4%,说明大量过剩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业。
  我们过去计算2008年北京奥运会赢利时,国际奥委会将主办城市获得电视转播权销售收入的比例从60%减到49%等。如果加上这些因素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原来的收支预算肯定就不会是盈余0.16亿美元。即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达到16.9亿美元,但收益肯定没有想象中的大,而且与销售比例尚未改变时相差十多亿人民币。此外,安保原计划为0.5亿美元,而雅典奥运却花了13.8亿美元。我们完全相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费不会花那么多,但可以肯定几年后的北京奥运的安保工作力度乃至投入都不会比预计的轻松。
  用历史经验比照北京,可能并不准确。中国是个大国,经济规模远超希腊。而北京作为首都,也会得到全国的鼎力支持,类似加拿大联邦政府不肯为蒙特利尔市承担1460万美元财政缺口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出现。
  
  4.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减轻北京“后奥运经济效应”
  
  北京奥运通过巨额的投资对经济起到了拉动的作用,但是在奥运结束后也不可避免地经历“经济低谷效应”,我们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来使北京奥运会后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
  2004年雅典奥运经济告诉我们:奥运经济处处赢利绝非易事。因此,节俭办奥运也就显得更为紧迫!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需场馆35个,其中有15个为新建场馆。现在是节约型社会,也要提倡节约办奥运,巴塞罗那和雅典奥运会的做法值得借鉴。如体育场馆与训练设施等可采取租用一部分、改建一部分、新建一部分的办法来解决,而且还要有长远的规划,合理建设比赛场馆,把举办奥运会和奥运后的利用结合起来,可以和住宅区相联系,成为人们的健身场所,也可以把场馆多用化,开发为展览、参观、旅游等的场所。
  雅典用自己的实践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我们对奥运经济的认识应该还是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奥运会的组织不仅考验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奥运会的商业运作更是一个我们缺乏经验的问题。首先,增加风险意识,是北京现在最该做的事情。考虑更为全面,准备更为充分,才能让北京奥运不致于被动。其次,在具体的奥运营销活动中,国内企业应贯彻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把奥运营销传播置于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的主干线上。
  结束语
  奥运经济的话题深远悠长,内容众多。面对中国经济的日益腾飞,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本文借历届奥运会经济运作成功的范例与数据,对奥运经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经济运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相信2008年奥运会肯定能给中国企业和国民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能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党炳康.北京奥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D]渭南师范学院2006,07期.
  [2]王东升.奥运经济及其形成背景分析.[D]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06,25期.
  [3]宫美凤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有什么利弊[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10期.
  [4]徐建国.北京奥运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6,(5):71-73.
  [5]罗常津,李海鹰.基于系统工程方法的奥运物流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16-19.
  [6]人民日报海外版[N/OL],2004�12(14)[2005�07�12](2007-03-27第05版).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5-47.

推荐访问:北京奥运 经济 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