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就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从合理设计任务驱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来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那么如何更好的掌握计算机这种工具,更充分地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使其形成有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摆在这门学科面前的迫切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它可以由先前的“教”达到“不教”,使学生原先的“学会”转化为“会学”,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其特点之一就是要围绕任务展开教学,课前首先提出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任务驱动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手段。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操作或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实践应用和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造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低,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基于以上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将“任务驱动”思想引入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以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创设生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一个明确的任务作为目标,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为与创造欲的教学形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景,确立任务;
  2、学习知识,主体探索;
  3、采集资料,完成作品;
  4、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二、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1、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老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总不见长进。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在课堂中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生动情景的创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互帮互助,从而提高了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2、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应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还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仅讲授基本操作,演示部分制作技巧,许多制作技巧则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自学的时间多了,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避免其在寻找信息时迷失方向,这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不仅要成为“专家”,要还做“杂家”。
  4、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太适宜单节课教学,比较适宜某个单元或者模块的教学,通常还包括课外的学习时间。
  例如,以制作小板报为任务进行Word软件的编辑排版功能的教学时,若以单节教学进行,效果肯定不佳。最好是在布置了学习任务后,给学生们一到两周的时间去完成,其间教师分层次的给学生们传授一定的制作技巧,循序渐进地把学生们的水平提高。学生们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探索,去与其他同学或与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和学习,这样才能互补长短,事半功倍。
  三、具体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下面以“PowerPoint2003制作电子画册”一课为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教学环境介绍:这是一次实践操作课,课时为两节,在多媒体网络机房进行教学。学生所在的年级为七年级,他们之前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汉字的输入和搜索信息的方法。课前,教师准备有一份电子画册的实例《我的画册――中华牡丹园》,
  1、创设情景,确立任务
  上课前,教师已经利用网络教室的教学广播功能在屏幕中显示如下字样:用PowerPoint2003制作电子画册。学生一进入网络教室,就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接下来教师演示画册实例,《我的画册――中华牡丹园》的精美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利用PowerPoint2003制作一本电子画册,可以与演示的实例一样,也可以自己选定内容,在目录页中要包含每张画面的名称,点击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的页面中观看图片。每张幻灯片中包含图片及相应的注释字,可以根据幻灯片上的按钮,实现图片的切换和查找功能。
  2、学习知识,主体探索
  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的广播教学功能,将《我的画册――中华牡丹园》的主要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们,主要内容如下:
  (1)启动PowerPoint2003,新建一张空白幻灯片;
  (2)在“视图”菜单的“工具栏”中选中“绘图”,打开绘图工具栏;
  (3)用“矩形”工具画一个透明的长方形作为背景,并选择适当的线型和颜色;
  (4)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将这张幻灯片复制三份;
  (5)选择“自选图形”,“基本形状”中的心形作为第一张幻灯片的背景,选择适当的填充效果和线型;
  (6)用“插入艺术字”添加“我的画册――中华牡丹园”字样;
  (7)用“文本框”制作“中华牡丹园”等字样;
  (8)“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添加图片,并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9)超级链接的制作:“幻灯片放映”“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相应的幻灯片;
  (10)动画设置:“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调整好“顺序和时间”及效果;
  (11)切换方式:“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选择“随机”。
  (12)介绍PowerPoint2003的三种常用视图方式。
  幻灯片视图:适合对具体某张幻灯片的内容进行制作和编排。
  幻灯片浏览视图:可以看到整个演示文稿的外观,还可以添加、删除或移动幻灯片。
  幻灯片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
  3、采集资料,完成作品
  让学生们在计算机上查找所需资料,完成电子画册的设计和制作。
  如果把学习延伸至课外,学生们还可以利用更多的学习途径,学会多种搜索资料的方法,如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上网搜索图片和文字等资料。
  4、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吸取成功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发现
  在讲完“PowerPoint2003制作电子画册”一课后,我发现演示教学的前八个知识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但还限于模仿阶段,少有创新。而超级链接的设置,只有部分学生询问,只好进行个别辅导,没有发现能够灵活运用的。至于动画设置、页面切换和视图方式的转换等操作未发现有学生使用。显然,这节课进行得不是很成功,是否“任务驱动”不可行呢?
  记得自己以前在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这门课时,老师在开始时就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期末交一个课件,使用的软件不限,主题不限,只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就可以了。然后就给我们看了往届学生的作品,让我们知道了“课件”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这就是“创设情景”吧。任务明确后,我想尽办法去搜寻各种各样的课件,对课件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也对后来自己设计和制作有了很大的启发。为了完成课件的制作,我学习并熟练掌握了软件的使用,还学会了如何上网查找资料,计算机使用的整体水平也有所提高。课件制作完成后,我这个原本连Windows98的基本操作都不会的学生,却成了其他同学的“老师”,我的课件制作模式也成了其他同学仿照的对象,在受到老师好评的同时,我也大呼被“盗版”。在课程结束后,我发现许多同学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都提高了,也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那么为什么“PowerPoint2003制作电子画册”一课的效果却不太理想呢?究其原因,我想是任务设置不恰当。
  首先,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们在上这节课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软件,要在两节课内熟练掌握这种功能强大的软件是不可能的。原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本想只让学生掌握如何插入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等简单操作,但又觉得仅仅学会这几种操作不足以体现PowerPoint这种软件的特色,于是在设计《我的画册――中华牡丹园》作为教学实例时,包含了超级链接、动画效果和页面切换效果,这些都使得教学难度加大。若要使教学效果明显,就要把一个软件的教学分成几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个阶段都要恰当的设置一个小任务。
  其次,这个软件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应用相距较远。如果是让教师来学习这个软件,就会比较容易上手,因为这种软件简单易学,是用来制作课件的最好用的工具。而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同学在小学阶段学过一点儿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却是一无所知。所以,在他们刚刚接触计算机的这段时间,他们则更喜欢学习“金山画王”之类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软件。
  再次,PowerPoint这种软件不像“金山画王”那样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基于学生们的英语词汇量小,同学们还叫不出它的名字,这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总结出,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这一模式的远景将是非常美好的:即将来的教师可能完成其历史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而将这种学习方式应用到学生、应用到教室相信只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
  2、郭芳,《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3、何克抗教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