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英语成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及对教学的启示:

  摘 要:本文对30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做了一次实验调查,旨在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成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结果表明:语言迁移现象存在于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习语的习得过程中,其中既有正迁移也有负迁移,正迁移发生在中英两种语言的习语形同意同(近)的情况,负迁移发生在形同(似)意异的情形下。笔者结合语言迁移的有关理论阐释了以上结论。笔者还针对该结论,结合调查问卷中的相关内容提出教授以及学习英语习语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言迁移 英语习语 对比分析
  
  一、引言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前者属于汉藏语系,而后者属于印欧语系。过去20年,在英语教学领域对两种语言进行的研究硕果累累,而语言迁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语言迁移就被看作是第二语言理论以及第二语言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根据行为主义习得理论,旧的习惯阻碍新习惯的形成。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言,已经植入脑中的母语中的语法工具会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的习语学习中,笔者观察到他们理解那些在汉语中有对应形似意同的表达或习语非常容易,而经常在理解那些字面意思与汉语相同或相似但是实际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英语习语时感到迷惑。在后一种情况下,学生通常容易将这些英文习语与中文的某些习语相联系,这样反而容易犯错误。笔者这种现象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本文的目的在于考察中国学生在英语习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并针对此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自学提供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二、理论背景
  
  2.1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也叫跨语言影响。“这个术语源于行为主义语言学流派,认为第一语言或母语习惯影响着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习得。尽管这种观点后来被质疑,但是迁移现在已经被再次得到承认而且一直被认为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1]从传统意义来说,语言迁移可以分为两类:负迁移和正迁移。负迁移,也被称为干扰,是指习得者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使用母语的形式或规则,从而导致了目标语言的使用的不恰当或错误。Elli[2]曾经指出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学习者的母语对其第二语言习得有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大部分时候是负面的。也就是说,母语在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阻碍或干扰作用,因为母语的特征会被学习者转移到第二语言中。而正迁移会使第二语言习得变得更为容易,这往往是发生在母语和目标语言具有相同的语言形式时。近二十年有许多学者对母语所发挥的正面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中国学生的第一语言和英语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他们的母语对外语(英语)的习得起了很大积极作用。尤其是一些研究了母语思维在目标语言写作上的影响和作用的学者,他们非常支持母语的积极作用。
  2.2对比分析
  语言迁移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里的应用是通过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对比分析来实现的,因此也有了“对比分析假设”。一般来说,对比分析可以定义为“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特定的语言特征的系统的比较”。[3]对比分析的目标是考察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点,并且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以预测问题的出现,从而能为英语教学在提供教学资料、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参考。进行对比分析的前提假设是错误主要是学习者在将母语的语言习惯用到第二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干扰产生的。无论何时以及母语和目标语言有多大的不同,这种干扰现象都会发生。但是,这种理论也曾受到其他一些学者的质疑。而支持这种理论的学者试图确定由于母语影响而造成的错误的比例,他们的结论也相差很大,从50%到3%不等。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走向极端。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二语习得中的错误都是由于母语干扰造成的,或是完全没有错误是由于母语迁移造成的。我们必须承认,语言迁移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方面。而且,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两种语言体系之间的差别越大,语言迁移的体现就越强。[4]
  
  三、实验设计
  
  3.1研究问题
  该研究旨在探讨在中国这个外语学习环境中,汉语对英语习语的习得所起的作用。该研究要探讨的问题具体表述如下:
  (1)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过程中语言迁移是否发生?
  (2)这种迁移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
  (3)何时发生正迁移,何时发生负迁移?
  3.2受试
  受试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30名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一,在中学阶段进行了6年的英语学习;二,以相当的成绩通过高考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入学资格;三,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了一年大学英语。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词汇量水平和基本语言技能处于相近的水平。
  3.3假设
  建立在前人学者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假设中国大学生在理解英语习语的过程中既有语言正迁移,也有负迁移。而且当他们习得那些在中文中有形似意同(似)的英语习语时,正迁移起作用;当他们习得在中文中存在形(同)似意异的英语习语或表达时,负迁移常有发生。为了具体验证以上假设,笔者设计了以下工具并将以上假设具体化。
  3.4实验工具
  笔者设计了一份英语习语翻译的练习和一份关于英语习语学习的调查问卷(参见目录)。在十道翻译练习中,前五项可以在汉语习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词。后五项,受试就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准确的对应习语,但是如果受试仅仅是借用中文的方式理解其字面意思,就会很容易将它们与汉语里的某些习语或表达联系起来。但实际上,这些英语习语的实际意义和其字面意思相差甚远。关于调查问卷,共有5个问题,均是考察受试对成语理解时的习惯和认识的。
  
  四、实验程序
  
  4.1实验步骤
  实验要求每个受试独立完成答卷。受试被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10道翻译练习。答题前他们被告知练习成绩与其期末总成绩无关,这样他们无需担心结果而自然独立地完成。答题后,他们在10分钟内完成调查问卷。
  4.2数据收集和处理
  对于翻译练习的评分,总分是100分,每道10分。评分的标准是习语的翻译基本符合标准答案就给10分,而忽略答题者在书写或用词方面的失误和不恰当。特别的是,为了分别分析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存在,对于每份试卷的评分,笔者给了两个分数:前五道翻译的总分和后五道翻译的总分。其后,笔者开始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有关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5.数据分析和结论
  数据分析主要是受试在习得英语习语时向汉语求助的频率与习得英语习语的效果的相关性分析。前者数据来自问卷第一题(Q1):你在理解英语习语时,是否会求助于所学的汉语习语和汉语知识?后者数据来自翻译练习的得分。笔者在此处进行了两个相关性分析,前五题的成绩(M1)是与受试在习得英语习语时向汉语求助的频率的相关性分析(即当英语习语在汉语中能找到相近形式和意义的习语时),后五题的成绩(M2)是与受试在习得英语习语时向汉语求助的频率的相关性分析(即当英语习语与汉语某个习语或表达形式相近但意义截然不同时)。这样两次相关分析的结果结合有关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以证明假设。
  在进行相关分析前,笔者将调查问卷的答题内容整理如下表1。
  
  由表1中第1、2题的数据可见,绝大部分(96.7%=63.3%+26.7%+6.7%)的受试在平时理解英语习语时会联系到汉语并求助于汉语的知识来习得英语习语,大部分受试(73.3%)认为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大部分都是有联系的。所以说,以下的相关性关系的检验是有意义的。
  在得到以上结论后,笔者用卡方检验测试受试在习得英语习语时向汉语求助的频率与习得英语习语的效果的相关性,用以证实正负迁移在英语成语习得过程中确实发生的假设。下表2是有关受试在习得英语习语时向汉语求助的频率(Q1)与受试在前五道翻译题所得的总分(M1)所做的卡方检验的数据。
  
  a 18 cells(90.0%)have expected count less than 5.The minimum expected count is.03.
  上表2中的Pearson Chi-Square Value值为22.400a,Asymp.Sig.(2-sided)为.033(.05),但是如果对调查问卷中的后五道练习的得分和错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笔者得到以下数据:
  
  从上表和图中可以看出,后五题得分率非常低,也就是说当受试习得的英语习语的中文字面意义与其实际意义截然不同时,受试很难正确把握。所以,笔者认为,到底是否是中文对英语习语习得的负迁移的影响,必须进行进一步的错误分析。见下表6。
  
  由上表可见,这五道题中,绝大部分的受试遇到这些英语习语时,他们只是根据中文中的理解和翻译模式来推断答题。所以,当这个英文习语和某个对应汉语的习语有相似的意义,他们便能正确地翻译出来。但是,一旦这两者只是形似,而实际意义并非一样时,错误便产生了。可见,语言负迁移确实发生在英语习语习得的过程中,而且是当英语习语与汉语中“相应的”表达形同(近)而意异时常有发生。
  所以,综合以上两个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前五个习语,53.3%的受试能完全正确地翻译这五个习语,有30%的受试翻对四个(表3)。但是对于后五个习语的翻译,仅有13.3%的受试答对一个,而86.7%全部答错(表5)。根据问卷中问题5的数据(表1),有19个受试表明他们在该实验前只是看过极少数几个其中的习语,因此,他们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大多数的习语。这种对比结果的原因可以由习语本身来解释。正如笔者在实验工具描述中所说,当受试将前五个英语习语与之对应的汉语习语相联系而进行翻译时,他们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从这点来说,笔者相信语言正迁移有助于他们对英语习语的理解。然而,当受试将后五个英语习语与汉语的“相似的”的习语相联系时,他们却得到了错误的答案。因为这五个英文习语的实际意义和中文字面意思完全不同。从这一点看来,笔者相信语言负迁移确实存在而且还阻碍了受试对英文习语的理解。
  为了对整个调查活动有个整体的认识,笔者最后将受试对10道翻译题的总分统计如下:
  
  笔者发现没有一个受试对象的得分高于60,也就是说所有受试最多正确翻译出了6个英语习语。但是,根据调查问卷上收集的数据(表1),有10个受试填写他们知道其中大部分的习语,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得60分以上。因此笔者根据以上相关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来解释为什么他们认为自己认识知道其中绝大部分的习语却还犯这么多错误的原因。当受试遇到这些英语习语时,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中文的语言理解方式来推断这个习语的意思。所以,当这个英文习语和某个对应汉语的习语有相似的意义,他们便能正确地翻译出来。但是,一旦这两者只是形似,而实际意义并非相同时,错误便产生了。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受试认为自己懂得绝大部分的习语却还是犯很多错误的原因。
  从这样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语言迁移确实存在于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习得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尽管它不是唯一影响英文习语习得的因素,但是还是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对于问题3,数据(表1)表明大部分受试认为英语习语很难学。同时,它还表明造成这种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文化。这点通常被大部分英文老师和学生忽视。对于问题4,我们可以从数据(表1)中得出关于教授英语习语的一些提示:英语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英语和汉语的文化知识,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感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语言教学,特别是习语教学方面掌握教授的方法――不是简单地解释习语之意义,而是教导学生追根溯源。换句话说,英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文化方面的教学。具体到教学时,英语教师在教授新英语习语时应该将它们与相关的汉语习语进行比较教学,其中包括其出处,文化背景及体现的深层文化。更加重要的是,从习语学习这个切入点,能够探测到中西文化大体的异同,能促使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学习有个对比的整体观念,以至在日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5.结语
  
  从笔者进行的该实验看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母语的语言知识会对我们的二语习得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能走极端,因为语言迁移并非影响二语习得的唯一因素。而且语言迁移有时有助于二语习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外语教师应该做一些中英文的对比分析,并且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母语对二语习得造成的干扰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推动作用――语言正迁移。
  
  参考书目:
  [1]Johnson,K.and H.Johnson.2001.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Ellis.1966.Towards Gener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M].The Hague:Mouton.
  [3]Els,T.V.et al.1987.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Translated by Van Oisonw,R.R. Edward Arnold Ltd.
  [4]Koda,K.1999.Development of L2 Intraward Orthographic Sensitivity and Decoding Skills.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3/1:51.64.

推荐访问:英语 迁移 成语 中国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