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心理课教案

  1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身体、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性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的措施。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中学生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一些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2 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2.1体育教学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必须有一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教学氛围。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发展个性、增强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体育教学是推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教学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所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篮球比赛中的运球上篮,既要运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获得提高。
  2.3 体育教学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竞争性强的特点。中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中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4 体育教学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中学生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中学生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乐趣,体育教学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2.5 体育教学调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教学能直接地给中学生愉快和喜悦,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中学生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中学生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调节。
  
  3 体育教学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及初步构建
  
  3.1 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中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教学要有针对性,孤僻的中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优柔寡断的中学生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腼腆、胆怯的中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急躁、易怒的中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缺乏信心的中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遇事紧张的中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中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使每个中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运动中找到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2 在个性健康发展中找到自我价值取向,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开展体育课选修项目的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中学生参与性教学,通过他们的需求来获得知识。要让中学生发现自我的能力,使其在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后能找到表现自我个性的“闪光点”,这样才有可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体育教学不仅让中学生感到快乐,更重要是让中学生感到成功的体验:只有让中学生在“成功――失败――成功”过程中感受到“满足――克服――新的需求”后,真正地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喜悦。这样的体育才有感召力,中学生健康的品质就会得到张扬,这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激发中学生自我发展意识。
  目前中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着“不敢表现,不愿表现心态”。它不仅影响着中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也直接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教材及教学方法,激励中学生勇于生活、善于生活,鼓励中学生要有勇气、敢于挑战、不怕跌倒,同时,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材结构上应采用一主多辅,让中学生在完成主教材的同时,有选择的自由、有自主发展的场所。让学生们明白,越怕困难、困难就越多,敢于拼搏,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争取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3.4 使中学生了解自己、完善自我。
  体育教学应根据中学生个体差异和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健康教育课,进行健康理论知识教学,传授正确的健康观念,帮助中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知道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让中学生明白体育是心智和躯体和谐统一最有效的方法,体育学习、锻炼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在加强心理知识观念的传授,加强心理问题辅导的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情境、手段、方法、器械等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的培养和锻炼。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对中 体育教学 影响